现代的通胀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在内部积累能量,一旦爆发便很难平息下去。由于行政调控和基数效应,2010年12月CPI势必回落,然而12月CPI同比增速也仅仅降至4.6%,下调空间有限。 一是食品价格回落的态势难以为继。自国务院颁布稳定价格的一揽子政策后,全国各地农产品价格明显回落。不过,尽管去年12月前两周肉类和蔬菜价格环比数据为负值,但到了第三周,各类食品价格周环比值回归至0以上。二是非食品类价格贡献度上升。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0.3%。同时,由于国际能源价格出现大幅上行,12月22日国内油价也进行了上调。 去年12月份CPI在4.5%之上,表明通胀压力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由于接下来的2011年一季度,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共处高位,通胀或将再接再厉。一是农产品价格已现大幅反弹,未来几周因春节影响,物价上升压力进一步增加;二是“拉尼娜”现象正在全球各地肆虐。从南方的冻雨到北方的旱灾,中国农业生产的受灾范围在扩大。这些都增加了通胀风险。 近几个月来,不断上冲的CPI是引发加息、提准备金、控信贷等紧缩手段的导火索,也是近两个月来股票市场最大的困扰所在。一季度经济工作会议上,毫不意外地又将“防通胀”作为重中之重,决策层的调控思路仍是“经济手段+行政措施+货币政策”:严防资本借机炒作仍是最重点;春节前后又一次加息可能性上升;减税,特别是针对农产品生产的税收,或将成为利剑。 中国新一轮通胀是全球央行联手注资后遗症和中国第二次价格闯关(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价格重估的双重叠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代价。通胀的诱因已逐步从单纯货币供应量,转向货币供应量与工资、消费增长的协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决定了通胀的大方向。 从供给看,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从需求看,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决定中国劳动力重估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双重矛盾,即农业产出增长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之间、非农产业发展与非农劳动力短缺之间的矛盾。与之相适应,中国的资源价格也将全面重估,重构资源价格体系,直到与国际水平接轨。 中国的通胀已进入一个上升周期,不仅是短期问题,而具有长期趋势性。政府在遏制物价上行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以“行政管制”的措施控制物价上涨难以有效发挥。回顾既往物价快速上行期间,加息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对遏制通货膨胀也无明显效果。 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摆脱当前的通胀压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还需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中寻求对策。其一,大力发展农业。发展集约型农业,对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给予较大幅度的税收减免,以及在融资上给予优惠。同时,要加快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如逐渐健全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其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两高”行业的发展,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其三,改革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其四,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以及汇率手段来改善国际贸易失衡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