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1号公告《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用人民币从事境外直接投资。此举标志着人民币结算领域的扩大,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局面,也有助于将人民币分流至境外,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 该办法的出台恰逢其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增无减、国内利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央行此举可有效满足境外主体对人民币的强烈需求,且符合国家战略利益。 当前,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激增,具体体现在: 贸易结算需要。常识告诉我们,贸易的收款方倾向于选择强势货币(或硬通货,即其对外价值趋于上升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由于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一路走强,人民币作为强势货币受到贸易一方的无比青睐。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境内居民在出口时,出于防范汇率风险的考虑,希望对方使用人民币结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手中持有人民币,那么在和中方进行贸易谈判时就会增加筹码。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成为现实的今天,这种因贸易而产生的人民币需求不容低估。 人民币资产投资需要。欧债危机阴影挥之不去,人民币资产成为一种相对优质和安全的资产。人民币利率水平比其他主要外币高,且人民币持续升值,其资产相对于主要外币资产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人民币债券境外发行提速,而且央行去年8月允许境外三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用人民币在中国境内购买债券)。这导致境外投资者愿意接受人民币,他们可以以此购买人民币债券,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储备货币需要。根据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最近一篇文章,人民币在部分边境贸易地点已成为主要结算货币。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兑换和商户接受的程度已相当普遍。有的国家宣布了在本国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有的国家则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境外直接投资中被广泛使用,相信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配置外汇储备时,主动提高人民币的份额。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允许境内企业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其进程中的一步,其作用既不可低估也不可高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