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11年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去年以来的第7次上调。配合两次加息、重启7天和14天期正回购等一系列政策操作,央行加码回笼短期流动性,同时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也趋于多样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新机制也将走向前台。
前不久的央行工作会议指出,央行今年要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丰富和补充政策工具,更多地朝向指标化控制,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调控。相比于制定信贷规模计划,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显然更加市场化。
所谓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是指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在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缴纳标准时,将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根据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等监管指标,按月测算及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凡是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就要多缴存款准备金,且多缴的存款准备金利息适当降低直至为零。央行制定的计算公式为,金融机构上缴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于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与实际资本充足率之差,再乘上该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调整参数。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通过总量调控和个体风险差异相结合,平滑信贷投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合理增长,使其更好地控制风险、稳健运作。经过这种创新之后,消除了利用传统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货币信贷天生所具有的不公平性。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实施之后,那些信贷投放增速过快以及资本充足率水平过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将被差别对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增加将直接由那些从事信贷扩张业务的金融机构承担,贷款增长较快的银行将会缴纳更多的准备金,而不是全部金融机构因为部分金融机构的冒进而集体受到惩罚。在“谁过度放贷谁受罚”的机制约束之下,金融机构的放贷冲动将会得到极大的遏制。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将资本充足率监管与货币政策相结合,是流动性总量调节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相结合的体现,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的一大创新。可以有效进行逆周期资本缓冲,促使金融机构主动按照宏观审慎政策要求,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帮助它们建立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作用,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
此外,通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这一市场化手段,央行可以兼顾微观和宏观,更好地体现国家的信贷调控意图,促使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超出年初目标4500亿元,M2同比增长19.7%,也超出年初制定的17%增长目标。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量均超出去年年初设定的目标,凸显出今年收缩流动性任务依然艰巨。同时,在央行没有明确今年信贷增长目标,依据经济增长情况和通胀情况动态调整的情况下,更加需要综合运用、改革和创新多种政策工具,合理控制信贷规模和流动性增长。
近期市场流动性重归充裕,资金价格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有:第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令热钱流入动机增强;第二,外汇占款持续高位,2010年12月份外汇占款达到4033亿的年度次高,整个2010年外汇占款总量已达22.58万亿元;第三,本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高达5710亿元,令元旦之后市场资金充裕度大幅提高。
央行亟需加大力度回收到期资金,但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的难度加大,虽然央行重启7天和14天期正回购弥补了因央票需求不振导致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回笼乏力,但是毕竟规模有限,需要其它政策工具跟进。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9%,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5.5%,一次性冻结资金3500亿元左右,暂时缓解了短期内流动性过多的压力。但是,在央票回笼力度无法有效改善、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强劲的情况下,面对银行异常凶猛的放贷冲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亟待推出,该工具与其他工具合理搭配,充分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的功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调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