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土资源部开始了一系列密集的土地违法问责行动,而问责的主要方式就是约谈。在国家土地总督察集体约谈12市县主要负责人的基础上,国家土地督察局派驻各地的机构又分别约谈了云南师宗县、湖北随州市、安徽巢湖市等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对各地的土地违法现象进行严肃批评,并研讨整改措施。 约谈,是土地卫片执法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的主要优势,是通过面对面的意见交换,更深入地了解地方违法用地的情况和原因,并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检讨土地工作的缺陷和失误,帮助地方政府找到更切实的查处和整改方法。从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到,被约谈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大多面色凝重、态度诚恳,有关土地违法的检讨也可谓深刻。约谈制度的批评教育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如果站在行政体系之外观察约谈制度,可能会觉得不够给力。在地方土地违法现象难以遏止、每年都有大量耕地被违法占用的情形下,公众更希望国土资源部门能够拿出更为强硬的措施。但对于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来说,动用何种行政资源开展问责,以及如何设计问责的力度和涉及面,却是一个难题。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就曾经说过,约谈制度其实也是对干部的爱护,是为了避免出现“大批干部倒在问责红线上”。由此不难看出,约谈制度是在违法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折中办法,是通过强化行政压力以督促地方整改,避免问责力度过大而导致地方反弹。这样看来,约谈制度虽然很像是毛毛雨,但它可能是比较无奈也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 土地问责与其它领域的违法问责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要给地方政府在用地方面加上一道闸门,而不是要让地方领导干部“付出代价”。从以往的问责情形看,图一时痛快的问责方式效果并不好。有的地方土地违法屡禁不止,干部换了好几拨,但是,被撤下来的干部很快又在类似的岗位上任职,而新上任的干部马上又重蹈覆辙。撤职,这个比约谈更有力的措施,在整治土地违法问题上似乎并不很管用,也很难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这无疑是一个相当诡异的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违法现象严重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少数领导干部对守土有责认识不足,或者存在用地偏爱,而是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过于严重,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又过于偏重GDP增长。能上大项目的干部才是好干部,能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领导才是好领导,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这种原动力的驱使之下,地方政府对土地的饥渴难以遏制,对土地违法现象的查处则毫无动力,对乱用地的干部则偏爱有加。所以,除非能找到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让地方政府不再以土地生财、以土地换发展,否则,再怎样强劲的问责风暴也不见得比毛毛雨的效果更好。 土地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守住红线问题,土地违法现象其实还引发了更多的社会乱象。围绕着征地,无论是合法用地还是非法用地,在不少地区都曾经引起过严重的社会冲突。民生的困窘,社会矛盾的滋生和激化,地方政府与老百姓之间利益难以协调,不同程度上都与土地有关。所以,当人们看到密集开展的土地约谈时,就会想到土地问题在当代的沉重与无可回避,看到现有的发展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并为之思考出路。约谈不是灵丹妙药,但它可能是药引子,约谈所获取的大量信息和它所带来的普遍关注,有可能启动某种重要的变革。这样的想法可能过于乐观,但这种“乐观”其实也包含了一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