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指出:“少数干部重物轻人,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增长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出现了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却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的怪现象。”(《华西都市报》1月9日) 汪洋用经济牛市和幸福熊市的对比,形象地阐释了一个老问题:一些地方存在着为了增长而增长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增长可能会表现为光鲜的政绩,但却不一定转化为公众的福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公众的福利为代价。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正是看到这种经济牛市和幸福熊市之间存在的巨大断裂以及可能由此导致的社会风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过,知易行难。要让地方政府一下子转变角色绝非易事。近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目前只有北京等五六个省份将“十二五”经济增速指标定为8%~9%,其余大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速指标都定在1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目标翻番。这说明不少地方一味追求经济牛市的决心依旧。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制度性断裂,即目前还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机制,把公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直接勾连起来。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问题,比如说政绩考核偏重于GDP等指标。可实质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一些地区也在尝试将满意度、幸福指数纳入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可效果并不理想,满意度或者幸福指数一定程度上成为“伪满意”、“伪幸福”。究其本质,是因为在只需要对上负责的制度之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有好的政策都可以被轻易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数字或者指标。所以说,问题的关键是,让权力真正对下而不只是对上负责,这样才能彻底弥合这种制度性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