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仍是“黑箱”
2011-01-07   作者: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到现在仍是一个“黑箱”,没有一个正式的权威部门发布数据来让它变成透明。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认定标准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政府以投融资平台的名义来借钱,多少算是企业的债务,多少算是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既有政策性的——以政府的政策目标为导向的业务,也有市场性的业务,两项业务是统一运作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把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债务都算在政府头上,就会夸大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如果都不算,就会缩小。
  应当说,债务增加并不意味债务风险一定会扩大,另一方面,没借钱也不意味着没有债务风险,这是两回事。
  关键要看债务的用途和它产生的效应。地方政府借了债,如果改善了地方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投资的硬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那么债务就可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风险没有扩大;反之,如果借了钱打水漂,或是建了豆腐渣工程,破坏生态环境,哪怕是债务规模不大,增长不快,也会增加债务风险,甚至带来债务危机。
  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从两个方面发力:宏观层面,政府要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一套制度框架;微观层面,就是融资平台本身的治理结构要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去规范完善融资平台,使之按照市场化机制商业化运作,按照行政机关的运作方式肯定是不行的。政府不能承担无限责任,融资平台与政府之间应该建设“防火墙”,避免风险转嫁给政府,完全变成政府的债务风险,进而演变为政府的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发债的前提是地方财政要透明。现在信用市场不健全,地方财政透明度还不够高,地方政府有多少资产多少债务不清楚,它的偿债能力、信用等级要怎么评估?资产负债表都没有,谈都不要谈让地方政府自己发债。就如同建设一幢高楼,地基能不能承受还不确定呢,就开始想这个图纸要怎么画、房子要怎么盖,这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1月6日《南方都市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李克强:中国支持欧盟应对债务问题 2011-01-06
· 债务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钱 2011-01-04
· 债务忧虑难缓 欧元新年开局不利 2011-01-04
· 美国或需提高政府债务上限 2011-01-04
· 美国债务问题令华尔街担忧 2010-12-3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