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年投入135.3亿元补贴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以维持公共交通低票价制。北京地铁公司2010年全年客运量15.95亿人次,客运量首次突破15亿人次。应该说,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以维持公共交通的低票价,既是以民为本的体现,也是公共财政的归位。
众所周知,近年来,有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一直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一方面,有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消息,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震动着公众的耳膜,如公务车辆、公务接待、公款出国等“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的问题;另一方面,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事关国计民生、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方面,又因为投入严重不足,经常出现这样与那样的问题,如八成以上家庭无力改善住房条件、还有许多师生在危房中教学与听课、看病难和看病贵仍然困扰着城乡民众等。
很显然,这种格局是不正常的,也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已严重错位的财政职能以及严重不合理的财政资金分配办法,似乎还没有改革的办法与措施。按理,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到现在,各级财政收入都增长了十几倍,政府能够支配的财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许多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问题也应当得到妥善的解决,至少矛盾应当有所缓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为什么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应当解决的问题却反而更严重了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在财政收入的分配和使用方面,并没有遵循公共财政的规律,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分配财政资金。
面对城市被各地“调理”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挤、越来越拥堵不堪,如何解决行路难问题,将是未来若干年内最严峻的课题之一。毫无疑问,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行路难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城市的执政者们,是否都能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把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的价格降低到最低限度呢?很显然,这需要执政者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公共利益观念,有打破现行利益格局的勇气和决心。现在国人看到的是,在北京市以加大财政投入的方式维持公共交通低票价的同时,深圳市地铁票价却在调整中,按照“最贵方案”执行,且执政者认为选择最贵方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高速铁路建设,也正面临着为谁而建、为谁服务的问题。因为,高昂的票价,已经让普通百姓望而生畏。
必须承认,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都是投资量很大的工程,不仅成本收回难,养活这些工程也很难。适当收费,完全应该。但是,由于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又是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只要是公共事业,政府就有投入与扶持的责任和义务,财政就必须给予相应的补贴与支持。只有这样,公共财政的特征才会更明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北京市给公交与地铁给予补贴,且补贴额高达全年可用财力6%的做法,是大胆、明智且值得称道的,热切希望其他地方能好好学一学,在解决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民生问题上出台更多的新举措、好办法,真正以民为本,把财政建成公共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