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网站上公布,大部分央企“红利”上缴比例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其中烟草、石化、电信、电力等垄断型央企上缴比例从10%提高到15%。(昨日《第一财经日报》) 千呼万唤,央企红利上缴比例终于提高了。而且,不但上缴比例普遍提高了5%,上缴范围还扩大到了其他部属企业。这可谓是新年第一份大礼。但仔细分析,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还不能令公众满意,还有不少问号待解。 其一,相比央企巨额利润,尽管比例提高,上缴的红利仍是“毛毛雨”,何时再提高上缴比例、提高多少还是个问号。据国资委透露,预计央企今年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显然,向央企收取的国有资本收益比例还不算高,而调整红利上缴比例不能依赖舆论鞭策,要有制度设计护航。 其二,新名单漏掉了不少央企,究竟是何原因,不见解释。让人意外的是,很多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很好的央企,如国有金融企业、中国联通等,却不见出现在新名单上,难以理解。有学者解释,金融国企尽管规模比较大,但在国际上竞争力仍比较弱,仍需大量资金支持。但众所周知,中国工商银行利润全球第一。“竞争力弱”一说难以服人。 其三,某些央企会不会少计利润以达到少缴红利的目的?既然央企上缴的是利润的比例,不排除就会在利润上打主意,比如通过各种手段将利润消耗在中间环节;再如,直接少计利润。审计署披露,中石油、华电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3家中央企业就曾经少计利润70.28亿元。如何防范?值得追问。 其四,央企上缴红利之后的剩余利润如何监管?央企上缴比例最高的只有15%,那么剩余的85%如何监管、不让央企乱花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据说剩余利润主要用于央企扩大再生产等,但由于没有详细透明的利润流向清单,公众难免担心部分利润用于领导职务消费、高工资、高福利等支出。据说,某国企老总一个月洗澡就花了8000元。公众有理由质疑对央企利润的监管力度。 其五,央企红利如何让公众受益,至今还不明确。目前,政府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订立的三大支出方向是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和其他支出。究竟能否将收入增加的“红利”纳入公共财政,突出解决社保覆盖不全、公共服务不到位等公共事业薄弱环节?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