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稳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与调整经济结构三大任务,而首要问题是处理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也只有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才能顺利推进。由此可说,三大任务既是相互约束又是相互促进,确实非常艰巨。 从宏观经济运行变量考察,各项经济运行及预测指标存在四大背离,反映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复杂性。 首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淡与企业景气指数走强背离。201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的先行指数、一致指数均呈单边下滑态势。10月末,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为101.6,较2009年12月低3.9点;一致指数为101.7,较2010年1月低1.5点。从8、9、10月,均在年内低位徘徊,反映出对当前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担忧。但是,企业景气指数却持续走强,2010年前三季度,分别为132.9、135.9和137.9,再联系到2009年三、四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最近五个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呈单边上扬态势。 第二,消费者景气指数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运行背离。2010年,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走势,前10个月,高点出现在6月,为108.5,此后,呈快速下滑态势,到了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3.8,较6月下降4.7点。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1至11月累计增长18.4%,增幅较1至6月提高0.2个百分点;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7%,较6月提高0.4个百分点。 第三,PMI与工业增加值增速背离。PMI
8月以来连续4个月上升,显示制造业强劲增长的态势。但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则出现稳步回落态势。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3.3%,虽然比10月加快0.2个百分点,但比8月回落0.6个百分点。8至11月,全国工业增加值总体呈现出稳步回落态势。 第四,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高位运行与工业景气指数运行背离。当前全国工业企业面临“去库存”压力,8月末,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同比增长9%,增幅较2009年11月末大幅提高8.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成品绝对水平接近2008年8月末的水平。同时,全国工业企业存货同比增长27.8%,绝对水平也处在相对较高水平。理论上,工业企业的“去库存化”对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存在负面影响。但从统计数据看,全国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五个季度上升,第三季度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4.7,较2009年第三季度提高14.2点。 从上述经济运行指标的四大背离,可以大致判断明年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不确定因素。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和出口的稳定。从投资增长考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投资增长,费用支出贡献较大。2009年以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构成的“其他费用”增速持续保持在高位,今年1至10月,“其他费用”同比增长31.9%,较2009年全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他费用支出,多为土地购置费,本身不会形成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明年,随着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预计全年信贷增长将会受限,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范管理仍将继续推进,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可能因为资金约束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也有可能调整,经济增长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从出口看,受人民币升值因素影响,出口市场稳定增长面临不确定性。2010年美国第三季度进口额较第二季度下降16.1个百分点。从消费需求看,当前消费增长受物价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也可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得到部分验证。截至11月末,流通中现金余额为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月度流通中现金同比增速较2009年约提高了2至3个百分点。流通中的现金明显增加,一方面反映出微观经济主体随时交易的意愿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2010年以来农产品投机现象较为严重,因为在农产品收购环节多为现金支付。总体看来,通胀预期不仅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而且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着微妙影响。微观经济主体交易性货币需求增长以及对流通中现金需求的增加,在短期内有助于实体经济交易的活跃,但刺激效应无法长时间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