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财政收入似乎与“8”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再次为2011年的预计财政收入设下了增长8%的阀值,即88910亿元,该增幅与GDP同步。(据12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财政部连续三年把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预设为8%。实际情况却是,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为11.7%,为68477亿元;而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1%,至76740亿元,提前超额完成了两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所设定的73930亿元之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都是一个相对值概念,而非实际绝对值。如今年对财政收入增长较大的税种,其基数较高,可能明年不会再出现较大的增速。其二,目前推动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最突出变量是非税收收入。在楼市调控下,高价地的出现不是一个可以确定的事件。因此,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也充满了变数。 但即便基数高、变数大,明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仍可能会高于预设增幅。因为长期以来几乎每年的财政收入预设增长率都要显著低于实际增长率。另外,相对于GDP以不变值为基准,政府财政收入是以现值计提,即财政收入实际上内含有通胀率。如若明年的GDP增速预定为8%,PPI或者GDP缩减(平减)指数预定为4%,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发生显著变化下,明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大致会在12%左右。当然实际的财政收入要高于这个预测值,如2009年的GDP是8.7%,CPI为-0.7%,而当年的财政收入为11.7%。 令人迷思的关键问题尚不止这个预设阀值是否保守,而是财政部如此保守的8%情结背后,牵涉到政府管理能力绩效和财政预算绩效的评价、财政预算收支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如此“保守”的预算所带来的年底财政突击花钱痼疾等问题。 无需讳言,当前中国实行的是以部门预算为主的量入为出、适度赤字的财政预算理念。预算收支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着各级政府部门执政绩效和预算绩效。如财政预算收入过于保守,预算支出将在赤字率下量入为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预算支出的不合理分配。 事实上,最容易受到挤压的是如社保福利、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毕竟,当前财政支出更倾向于增长效应,而非保障效应,这就导致不容易产生增长效应的部门在财政预算支出的分配中优势不足。 因此,首当其冲的是需要改革当前部门预算为主的格局,构建和完善国家会计制度,并尽快推出政府财务报表体系,透明化政府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使社会各界能够如看企业资产负债表一样有效解读出政府的收支状况,以及政府财政预算绩效和政府管理绩效。 同时,当前《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政府超收收入的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全国人大。这种政府预算体制,诱使一些部门倾向于低估财政收入而高估财政支出。导致更多的财政超收收入,而这部分收入的支出无需向人大报批,从而导致各级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的长期痼疾。如近期频频被曝光的采购iPod当U盘,采购iPhone
4当警务通,采购4万元笔记本电脑等,背后无不是钱没“按时”花完导致的。 全国人大若能通过修改《预算法》收回财政超收收入的政府自由支配权,并通过立法推进政府会计制度的建构,那么至少可以从制度上为这种低保财政收入和年底突击花钱现象设定限制。当然,为避免政府各部门私设小金库,全国人大可以通过立法赋予国家审计署独立于政府的功能,以加强其对政府财政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