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加息,被称为中国央行送给市场的“圣诞礼物”。其实,在月初11月CPI数字公布之时,市场就普遍预期要加息,但央行偏偏只来一个上调准备金率。圣诞夜大家都忙着玩的时候,加息反而来临了,所谓出其不意也。美联储加息之前,一般会调查市场机构的预期动向,给市场充分消化的时间,大洋彼岸信奉合理预期学说,但我们奉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半夜鸡叫学说。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利率的决定权不在央行,所以美联储的经验也不可照搬。 加息是好事,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低息政策变相地剥削穷人,补贴富人,人为地拉大了本来就不小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稳定。加了25个基点,虽然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补偿也有限,但毕竟是做出了姿态,而且质变总得由量变来引起。另外,如火如荼的通胀搞得大家对纸币的信心越来越不足,加息也有利于恢复大家的信心。 不过由于中国国情特殊,加息能不能真正地把通胀压下去,还得既看“广告”,更要看“疗效”。历史上来看,似乎成功经验不多。1992至1994年的超级通胀,是朱总理痛下杀手,严逼银行收回贷款,并且不惜以之后6年小衰退为代价压下去的;2007至2008年高通胀,则是拜金融危机所赐。这一次通胀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体制引发的高投资),也有成本方面的因素(刘易斯拐点引发的工资上涨),所以对利率政策似乎也不能抱以太乐观的心态。 另一方面,利用利率治理通胀,不是没有代价的。沃克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将利率提高至21厘的水平,以1981至1983年小衰退为成本,方笼得住10年高通胀的步伐。张五常曾经说过,利率辘上辘下,迟早要出事情。何有此言?盖因资金价格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价格,是决定所有行业基础利润的指标。人为地干预利率,实际上是打破了市场均衡的价格水平,向社会释放了错误的信号。企业家在错误的信号指引下,投资众多长期资产项目,但高投资很快引发高通胀,利率再一次被人为地上调,等于将企业家当初投资的前提依据打破了。如此的混乱预期,岂有不产生烂尾楼之理? 1986年广场协议后,为应对日元升值导致的经济增速下滑,日本央行大幅调低利率。之后,面对疯狂的资产泡沫,1989年5月日本央行开启了加息之旅,至1990年7月,14个月间,上调利率5次,加息幅度350个基点。一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7月,日本资产泡沫的神话破裂。而美联储当年从2003年至2006年的加息,共14次,加息幅度恰好也是350基点,结果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 政治家及银行家们在放松货币的时候,愿望很美好,以为先通过低息刺激经济,再等到通胀露头时回笼货币,一举两得。殊不知,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佛经说,凡人畏果,菩萨畏因。悲剧在当初放水的时候已经注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