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注重经济差异化发展。差异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由于差异化,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一规律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能否实现差异化发展,决定着其经济生命力的强弱和发展质量的高低。
当前,为满足人们迅速变化的消费需求,世界经济的差异化发展程度在加深,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市场成为促进全球资源合理配置和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方式。
全球经济的差异化发展,并不意味着维持南北发展不平衡的世界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应立足自身优势,吸取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速发展,并真正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否则,将会永远落在别人后面,甚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对于我国而言,应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差异化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变经济发展同质化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目前资源配置仍不尽合理,尤其是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还没有完全得到合理配置。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物质条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还不够优化。出现这种现象,人们通常将其原因归结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认真分析,其原因还不止于此。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已经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由企业按照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变动和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支配着经济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然而,市场机制在引导资源配置时存在滞后性,无法在事前克服企业在逐利动机驱使下经济活动的盲目性,无法有效避免“一窝蜂”式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直接造成了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因而付出了经济同质化的代价。
在经济同质化情况下,如果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企业还可以勉强生存;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同质化会产生放大效应,使突发负面因素的影响面扩大、冲击程度加剧。例如,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中小企业实力太弱。其实不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程度太高及其由此而引发的恶性竞争。尽管这些企业耗费了大量资源但利润非常微薄,导致发展质量低下、成长速度缓慢、发展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有限。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无法长期承受因经济同质化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亟需通过差异化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因此,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内容之一是避免经济同质化,以差异化发展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即便依靠市场调节最终能实现差异化发展,其代价也是难以承受的。这就需要将差异化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理念,避免“一刀切”的“收”与“放”。过去,我国经济生活中屡屡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多时候主要不是“度”把握得不准,而是没有注重引导差异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特别强调结构调整、有保有压,这非常有助于挖掘我国经济发展潜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差异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差异化发展。
经济差异化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企业要实现差异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导致大量企业生产同类、同质产品,同质化现象以及生产过剩问题严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我国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低端生产环节,虽然生产规模比较大,但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同质化程度高。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加工贸易占近一半;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高达90%。这些现象是经济发展同质化的具体表现,严重削弱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经济差异化发展有赖于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只有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包括生产模式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工业化时代出现的连锁经营模式,对推动企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到了今天,这种经营模式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问题,而新兴的网络经营模式则以其差异化的力量和方式改变着传统的连锁经营模式。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一种新趋势,即由经济差异化发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尤其是企业追求差异化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因为这将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配置效率更高,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在促进我国经济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应当充分发挥作用。
社会资本流动方向的趋同,容易造成经济同质化问题,甚至形成经济泡沫。在我国,要减弱和避免经济同质化现象,除了需要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还需要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这是因为,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本流动的方向。
发挥金融在经济差异化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金融领域本身的同质化问题。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但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国金融业依然是银行主导,银行业总资产达87万亿元,占整个金融资产的近80%。这不仅导致间接融资比重偏大而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而且成为加剧同质化竞争的一个根源:金融服务产品相同,甚至服务的客户也相同,信贷部门为获得和留住大客户争得“头破血流”,而那些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却长期陷入融资难的困境。尽管一段时间以来,方方面面都在呼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至今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同质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之所以发展快、竞争力强,融资比较容易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微软之所以能在很短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级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融资渠道畅通、投资产品多样。因此,实行差异化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而金融领域本身也存在一个差异化发展问题。
金融领域同质化及其导致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投资产品过于单一,不仅制约中小企业发展,而且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投资渠道主要有储蓄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及基金等。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居高不下,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投资渠道。尽管股票与基金正在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但仍然难以缓解投资渠道狭窄的局面。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大量民间资本形成社会游资,容易制造经济泡沫,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解决投资渠道狭窄和投资产品单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开拓新的投资渠道,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这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推动我国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