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总共包括12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说明中国最高决策层已经将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这一决策应该说是既恰当又富于远见的。 改变发展方式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素市场的改革。今天发展方式的许多问题,其实与要素成本普遍低估紧密相关。要素市场扭曲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普遍而严重的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的问题不解决,不但很难真正消除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金融风险也可能显著上升。 1998年,拉迪教授发表了影响广泛的著作“完成未竟的金融革命”。12年之后,我们仍然面对同样的挑战。在许多领域,甚至挑战变得更加严峻。这些问题不解决,转变发展方式或者实现可持续增长,都可能流于空谈。现在,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一条主线,甚至切入资源价格改革的问题。但是,要素市场的改革应该超越资源价格,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而其中的金融改革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金融改革需要考虑一些前提条件和开放的次序。金融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广泛,不过,“十二五”规划可能需要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政策: 第一,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这一点目前看来不一定做得到,但增强央行的相对独立性还是可以考虑的。央行不独立的结果,就是金融风险、金融效率、金融稳定最终让位于其他经济目标。 第二,真正实现商业化的金融机构。现在,很多银行都上市了,但重要决策还是留在党委会而非董事会。这样的决策如何保护股东的利益、如何控制银行的风险? 第三,建立市场为基础的利率和汇率体系。利率、汇率管制究竟谁得利、谁受损?如果这样的管制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就必须尽快推进改革。 最后,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当然,我们并不预期“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资本项目会完全开放,但是,可以开放的领域很多,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债券融资,有一些已经管不住,管住了也是得不偿失。 (摘编自《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5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