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为中国“首堵”的首都北京交通治堵方案目前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又把社会对治堵的期待以及有车族准备应对治堵的激情重新亢奋了起来。传说中的北京治堵有诸多“猛药”譬如单双号限行、拥堵费、繁华地带的停车费大提升、购车需提供停车泊位证和限制外地人买车等措施。记者从交管局网站获悉,截至12月5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比前一周增加2万辆,达到471.1万辆,2万辆的增量只用了一周时间,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0%。
窃以为,购车族提前购车显示出某种程度的非理性。现有堵车城市的汽车存量已经到了非限制使用不可的地步,如果不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现在突击购车的人们有可能面临很快将用不起车的地步。因为未来城市交通治堵方案一定是一个多管齐下的组合拳,而不是一招管用的单手道。
香港的交通密度属于全世界最高的区域之一,不过长时间堵车对香港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吴木銮先生向我们描绘了交通治堵的香港经验,认为管理比硬件更重要。香港主要经验一是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让管理者和驾车者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交通资讯,这样交通大堵塞的概率就比较低。二是香港交通执法极其严格,路面不正常使用的概率降至最低,这样保证了道路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但我认为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因素。最根本的因素是香港的小汽车数量少。香港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万,登记车辆是50多万辆。香港实行对汽车征收相当于车40%至60%的首期登记税政策。此外,为了调控汽车出行生成的车公里总量,还按燃料油征收6.06港元/L的燃油税。这些交通政策的实施,使这座拥有近700万人口大都市的私人汽车拥有量不足35万辆。
北京的常住人口2200万人(2010年初统计),是香港人口的3倍。但全市机动车到2010年12月5日达471.1万辆,将近香港的10倍。而且调查显示,与世界城市“中心城区低,外围高”的机动车保有量分布态势相反,北京市机动车的80%以上集中在六环范围内。在步步为车的情况下,拥堵是常态,不拥堵才是非常态。
因此,在现有汽车存量已经进入“拥堵死胡同”的情况下,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大着力点应该在于限制小汽车使用,限制购买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而限制使用的主要手段,一是用行政手段大幅度削减公车,二是大幅度提高小汽车的城区使用成本,直至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使用不起。不实行这一点,公交优先就会从根本上成为空话,因为公交也会被堵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