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通胀加速须提高政策可信度
2010-12-13   作者:刘涛(宏观经济分析师)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国家统计局上周六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1%。单从这一数字本身来看,或许还未超出一些经济学家心目中的“温和通胀”区间,尚可聊以自慰;但考虑到今年7月CPI环比上升不过3.3%这一事实,公众有理由担忧:短短几个月时间,通胀不仅真的“狼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甚至隐隐然有升级为“出笼猛虎”之势!
  通胀这种奔腾速度其实是符合经济学常识的:一旦通胀将要形成或已经形成,它就绝不会静止不动,而是有着“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自身演化逻辑和内在驱动力。
  事实上,决策层和央行对于本轮通胀的来袭并非毫无预警和心理准备。自去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以来,央行多次公开宣布,将采取多种措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然而,遗憾的是,2010年我们未能“管理”住通胀预期,目前的通胀没有止步于预期阶段,而早已“自我实现”为物价全面上涨的既成事实。尽管央行今年连续六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多次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冻结流动性,并在10月份小幅提高存贷款利率,但总体上效果乏善可陈。
  可以说,2011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为沉重的通胀压力已无悬念。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明年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对于央行而言,接下来最大的考验在于,如何阻挡通胀的“自我强化”和“自我加速”进程。
  从最近20年央行治理通胀的成绩来看,应当承认,除1993-1994年那次涨价潮略有惊澜外,总体表现还是令人放心的。即便是在2007-2008年这样的全球大通胀中,中国也领先欧美国家,以较快速度实现了物价总水平的回归。当然,这一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间、工业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之间筑有若干道防火墙,缓冲了外部通胀的输入速度;二是央行时隔多年,重新祭出了信贷总量控制这一看似落伍、实则强大的“法宝”。
  由于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的操作空间和实际作用有限,理论上,2011年上半年央行很可能继续复制2007-2008年的经验,更多地借助利率工具和信贷控制双管齐下的办法来试图擒住通胀这只出笼猛虎。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和各国货币政策不同步的大背景下,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其一,在欧美保持低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中国要想保持独立的货币主权、自主决定加息进程,必须在心理上摒弃被货币政策调整与人民币升值恐惧自我捆绑这一沉重的十字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拉大与美欧利差的同时,加强对“热钱”流入的控制,包括引入无息准备金、规定流入资本最短停留期限等临时管制措施。
  其二,无论是加息还是收紧信贷,不可避免地会对投资产生挤出作用,从而冲击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影响最为直接。因此,如何让政策副作用最小化,避免对弱势企业的伤害,央行必须有所考虑。当然,无论是持续加息,还是信贷控制,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虎狼药。那么,我们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呢?
  传统上,中国治理通胀,往往循着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即决策层和央行拍板、金融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层层落实。但从2010年“管理通胀预期”的实践来看,其效果并不理想。对预期进行管理这一思路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并没有真正从公众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对通胀的理性预期和对政策效果的真实评价。例如,由于房价调控重磅政策迟迟无法出台,导致公众对地方政府控制房价的态度心存怀疑,于是讽刺的一幕出现了:在中国房价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过去三个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依然在逆风飞翔。
  因此,要想遏制通胀加速,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让公众相信央行、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关于控制物价的政策承诺是可信的。换言之,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决策与“自下而上”的反馈这两个层面的互动,去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中央政府可以向公众证明,在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两者之间愿意做出权衡取舍,放弃部分GDP数字以换取CPI增速的减慢;此外,考虑到高通胀会刺激“买房抗通胀”及高房价反过来推动通胀进一步飙升的恶性循环,地方政府更应当用房价数字说话,向公众展示其调控房价的努力和成效,并使之成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防通胀:30天内三调准备金率 2010-12-13
· [博客]抗通胀货币政策恐独木难支 2010-12-13
· [关注]网民热议CPI“破5”:货币政策应转向抗通胀 2010-12-13
· 抗通胀货币政策恐独木难支 2010-12-13
· [专题]经济数据超预期 抗通胀刻不容缓 2010-12-1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两个同步"概括"十二五"分配改革要义·[思想]陈思进:一辈子租房又何妨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