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在深圳刚领了房补,杨澜等名人又在杭州分到了“保障性别墅”。地方政府各出奇招地把名人往自己家揽,到底是“爱才”还是“爱名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最近这两起扯起名人虎皮当大旗的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应,更多的是因为地方政府动用了公权力切掉了本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奶酪,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保障性住房里面的一大块资产成为名人案头的装饰品。
据媒体报道,在房价高涨的现实情况下,寸土寸金的杭州市把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园的200套景观别墅房,向他们认可的大师级人才提供10至20年租期。这些隶属保障房体系的别墅,目前已经有杨澜、余华、赖声川、朱德庸等数十位文化界名流入住。
为了规避产权问题引起的质疑,杭州市巧妙地将“保障性别墅”以低廉的价格长期租赁给大师级别的人才,全面地说,这得算“保障性廉租别墅”。
按说出台一些政策或者提供住房吸引高级别人才定居本地,既是政绩工程也确实可能为地方带来一些效益。但这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该是两码事。
首先,建设保障性住房,初衷是为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顾名思义,重点就是“保障”。这些位于杭州市黄金地段、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别墅,怎么也无法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性住房”联系起来。
其次,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过程中,有着严格的公示过程,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些为了彰显公平和公正的分配制度也让民众看到了社会的希望。按照现行政策,申购或租住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中低收入,二是住房困难。而名人大师们既不是中低收入,又各自有房,在没有经过任何公示的情况下入住本属于保障房体系的别墅,这直接动摇了原本有序的分配体制。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府行为的示范作用一旦奏效,将在全国各地引起一个非常恶劣的风气。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要求,明年将在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相较于今年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数量翻了一番。先不说最终能完成多少,在杭州“保障性别墅”的广告效应下,当这些保障房完工后,谁能保证这批保障性住房100%地秉承“保障”的目的,而没发生任何的“异化”?
就在11月30日刚刚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还专门提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没想到话音刚落,杭州市的“保障性别墅”就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添加了一个崭新的注脚,将“保障性住房”直接从“雪中送炭”的地位转变为“锦上添花”。
吸引人才的资金明明是可以公开公正地拿出来说的预算,非要遮遮掩掩地用这种挪用“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手段,说到底是“保障”了名人的效应,还有政府的脸面,同时,也是为今年可能完不成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拉点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