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房是“赢家通吃”新案例
2010-12-08   作者:陶短房(旅加学者)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据媒体报道,杭州未来三年11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指标中,50万平方米被用于建设“人才专项用房”,而根据媒体的调查,发现入住“人才专项用房”的,大多是政府官员、文化名流和企业高管。
  谁也不能说这些入住者不是人才,但这些房屋既然属于保障房体系,带有浓厚的社会福利性质,其照顾、分配的主体,理应是最需要、且买不起基本生活用房的困难户,尤其当地困难户,而非这些普遍有购房实力、许多原本就有住房,甚至很少住在杭州的官员、名流、高管。
  更发人深思的是,近年来许多城市在保障房体系内,推出五花八门的“专项用房”类型,如“人才房”、“特殊贡献房”、“劳模房”、“经适房”……但不管名目如何变化,最终占到蛋糕大头的,往往是同样的一类人,即官员、名流、高管、公务员等收入并不算低,供房压力也不算大的一群人,正所谓哪怕千变万化,通吃的却永远是赢家。
  这种赢家通吃的局面究竟何以出现?
  首先,由于城市间竞争激烈,人才竞争尤其呈现白热化,一些城市的政府为了种下招引“凤凰”的“梧桐树”,竞相采取各种“超国民待遇”吸引人才,“物以稀为贵”,既然房子是当前对个人和家庭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沉重的负担,那么自然要有的放矢,增大对人才的吸引力。至于某些明星、名人只是蜻蜓点水,挂个号,领套房,平常难得在当地露面,那也无妨——当地想借的本来就是名人的“名”而不是“人”字么。
  其次,尽管“特殊保障房”的名目繁多,规定也不能说不严格缜密,但解释权却掌握在少数部门和人物手中,这就造成了只要认为需要,说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说你困难你就困难的滑稽现象。
  赢家通吃固然吸引了一些人才,但总的来说得不偿失。
  并非只有外来和尚会念经,《韩非子》中有段话叫“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特殊人才也都是从寻常巷陌、市井杂流中成长、涌现,为吸引“成名英雄”不惜血本,却对身边的缺房户漠然视之,不仅可能耽误土生人才的成长,也会令有见识的外来人才寒心;其次,这种特殊对待一旦曝光,会令住进这些特殊保障房的人才感到尴尬——尽管他们其实也是根据规则入住。不久前深圳马化腾等人的遭遇就是明证。更重要的是,这种赢家通吃的做法损害了社会公平。保障房属于社会福利体系,理应体现“抽肥补瘦”的原则,结果却变成“抽瘦补肥”,群众意见大,社会反响强烈,自在情理中。
  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普遍性,有没有制约的办法?
  “特殊保障房”(其实也包括一般经适房)的分配之所以容易滋生不公平现象,重要原因在于分配权的过度集中、垄断,对症下药,最直接的解决方法,便是适当扩大保障房分配权的决定范围,让更多部门、尤其民代机构有更大发言权,毕竟保障房不是商品,而是公产、福利,是市民的财产,谁有权住进去,应该让更多“主人”有份说话。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2009年度中关村十大创新创业人才 2010-12-08
· 中关村人才高地特征突出 2010-12-08
· 北京为中关村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2010-12-08
· 北京为海外高端人才优先办理入户 2010-12-08
· 北京将大力吸引和聚集产业领军人才在中关村创新创业 2010-12-0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郑风田:新圈地运动不宜轻易否定·[思想]房地产调控必须明确政策预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