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社会关注通货膨胀,民众埋怨物价飞涨,学界在密集建言如何“消灭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从哪里来,大家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媒体昨天报道,游资炒作、信贷狂潮、货币供应、美国输入、成本推动五大因素推动物价上涨。政府的对策现在是两条,即控制物价、紧缩货币供应。 其实在政府对策中,最早启动、最被强调的还是控制物价,其次才是货币政策。国家发改委多次公开声称,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游资炒作。打击游资炒作的结果,是蔬菜价格回落,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位已成事实。控制物价产生了效果,但这是一种短期效果,治标不治本,通货还是要继续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归因,专业人士喜用术语,比如“货币供应”,是从宏观层面描述经济现实,从而理解经济现实。但概念过于宏观,往往离现实太远,从而脱离现实。而政府据以进行宏观调控,有时候不免隔靴搔痒。 如果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回到常识,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可能更准确,更透彻。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钱不值钱了。市场上买东西的人多了,供给相对短缺,则物以稀为贵,物价自然就上涨。中国进口铁矿石多了,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国内买房子的人多了,房价猛涨。当单一价格上涨在经济体内循环起来的时候,整体价格水平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去年正当金融危机之时,中央政府宣布了4万亿元追加投资,各省市也竞相宣布经济刺激计划,所称追加投资动辄几万亿元,10多万亿元也不稀奇。投资说穿了也是消费,如此天量的刺激增长的投资,相当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几倍、几十倍,一下子涌入市场,物价能不飞涨吗? 进一步说,当下投资集中于国家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三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其中高铁极大推高了沿线旅费,高速公路极大推高了人货运价。房地产开发热潮不仅大大推高地价,而且大大推高房价。这些价格因素,很快以运输成本、人力成本形式推动其他产品价格上涨。 在此三大投资热点中,只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有点合情合理,既然城市变大了,人流车流增加了,不修道路桥梁、不建地铁是不行的。但发达国家城市用100多年才完善的基础设施,上海地铁用10几年就修好了。武汉现在几乎每条街道都挖开了,不是建地铁,就是修城际铁路或城际高速路,同时开工的项目总投资以万亿元计。这种投资力度,能不带来供应稀缺、物价上涨吗? 紧缩货币供应,正合政府宏观调控之义。民间投资收缩了,但政府项目很可能资金充裕,这往往带来高铁、高速公路的大跃进。今年有媒体报道,一个湖北人在高速公路上边看小说边开车,居然一口气跑了10多公里。这如何理解?我琢磨是高速公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开车,湖北符合相应条件的高速公路有好几条。 所谓紧缩货币供应,本质就是收缩投资,但问题的关键是收缩谁的投资?在宏观调控下,最容易受伤的是民营经济,相反那些推高物价的罪魁祸首,说不定仍然自由自在、继续快活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