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近日有报道称,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出资10万亿元人民币或1.5万亿美元,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另据报道,一位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起草的人士对媒体透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大约要到明年“两会”之前正式定稿公布。目前透露出来的10万亿元投资规模,是否最终会写入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尚未明确,对于是否设立一个这样的投资总额目标还有争议。 不管投资规模有多大,也不管投资数额是否会写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有一点应该无疑,那就是战略新兴产业都是“十二五”及其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国,从来不需要担心会出现投资不足的问题,而只需要防止投资过度和盲目投资。所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远不是投入多少资金那么简单,更不是政府投资多少的问题。而总结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要使一个新兴产业得到快速而健康地发展,更多的工作其实在资金之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势头更猛、速度更快。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由于投资过度引起的经济损失、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则是矛盾最突出、后果最严重的。以至于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因为产能严重过剩,不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而且在资源供应过程中的话语权也频频陷入不利局面。 而刚刚经历的4万亿投资计划,也因为地方政府投资“热情”过高、争取投资的手段过多,出现了中央与地方配套资金不协调,后续资金跟不上的问题,致使许多工程难以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而随着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向稳健,更多的工程都将面临资金困境,甚至会出现“半拉子”工程的现象。 特别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虽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但许多地方的发展规划已经出台,而且目标都很高,规划也很宏大。就像4万亿投资计划一样,如果将地方的规划目标汇总一下,恐怕早就不止10万亿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围绕太阳能、风电行业是否出现产能过剩的疑问,有关部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的结果没有对外公布,但有一点已经清楚,按照地方政府和企业提出的发展规划,太阳能、风电行业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潜在产能过剩。而一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地方和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热情一释放,战略新兴产业潜在产能过剩问题似也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在土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会借机发动一场新的“跑马圈地”运动,以发展新兴产业之名,尽力争取土地指标,甚至囤积土地。如果那样的话,耕地的保护又将面临新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央确定了战略新兴产业投资计划,那么,地方“跑部钱进”的热情也将大增,有关部门门前又将出现车水马龙的景象,相关人员手中的笔也将变成权力的象征。如果真陷入这个怪圈,那最终战略新兴产业就会变成权力和利益的角斗场,成为地方政府争取中央投资的新的“演出”舞台。 所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制定、项目的审批、土地的供应等等,可能远比确定投资计划、安排投资资金更加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希望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把更多的关注度移向考虑如何防止投资失控、投资过度、盲目投资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在规划目标、土地供应、项目审批等方面把好关、掌好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