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志强自由交易论反思土地权利
2010-12-07   作者:夏佑至(媒体人士)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华远地产的董事长任志强不久前来上海演讲,看到座无虚席,就推测说,除了要买房的观众,其他人定然是为了找他泄愤。他猜得很不错。演讲结束后的问答阶段火药味颇浓,但任先生以不怕得罪人著称,当场舌战群雄,拒绝成为被骂的对象,还列举了一大堆数字,证明中国开发商的道德水准并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有人认为野蛮拆迁是开发商干的,”任志强说,“但是哪位开发商因为非法拆迁被抓起来了呢?”在座的略一思索,果然没有大的发现。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对观众说:“抓的都是书记、县长。因为那些事都不是开发商干的。”
  任先生累死累活为房地产业洗刷形象,费力多,收获少,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被历史所限制。中国经济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劳动力和资源的价格都在上涨,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主导经济的力量要想维持已有模式,只能压低土地价格、放松环保监控。没有暴力参与,土地价格是难以压低的。2010年愈演愈烈的强拆,由此而起的一系列流血事件,以及更多的制度争议(从东部赶农民上楼到西部“以土地换户籍”),根源都在这里。
  对任志强来说,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恨之处,主要是政府管制造成的。他举例说,政府花了3个亿,从农民那里把土地征来,转手以15个亿的价格卖给开发商。被征地的农民不满意,因为地价太低,买房的业主也不满意,因为地价太高导致房价太高。如果设想农民的土地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情况就完全不同。开发商拿地的成本可能降低三分之一,但农民的利益并不因此受损,因为他从开发商那里拿到的,比从政府手里拿到的要多7个亿。
  任志强说的“自由交易”只有四个字,背后却有一整套利益和制度的安排,也有其长远的后果。就我看来,如果宅基地可以自由交易,北方的农民不会被县长们赶上楼;如果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自由交易,重庆的学生不会被校长们赶进城;强拆的灰尘和自焚的青烟就不会在全国各地升起、飘落,又升起——没有建立在“自由交易”上的利益和制度安排,已有的财产权和人权,都是不完整的。
  任志强的思路并不复杂,而且对现实多有裨益,但几乎没有人真正愿意讨论。人们不讨论一种方案,往往不是因为这种方案不合理,而是它与不合理的现实相冲突。几十年前,关于人民公社的讨论很多,一个主要议题是粮食吃不完怎么办,但讨论高级社、初级社就是犯忌的事情,虽然后者要比人民公社合理得多——单干最合理,所以提都没人敢提。政治上鸦雀无声的后果,是一出漫长的悲剧,最后以经济濒临崩溃收场。
  这段教训明显的历史,现在很少有人提起。另一段现在少有人提起的历史是,冒着不可预测的风险,中国农民通过明确土地使用权,启动了197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自由交易”。为此,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边界,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核心,由此释放出的经济活力,已经在过去30年里得到了证明。在2004年之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在这一年写入《宪法》的——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议。但此后,尤其是2008年之后,一些有关改革的观点把之前的共识颠倒过来:经济增长不是解放、明确和保护财产权的结果,不是“自由交易”的成就,三十年来的成就只是证明了政府介入经济的高效率。
  从那以后,“中国模式”被解释为一套政府间竞争的方法。而提供土地,正是政府间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样是经2004年修订过的《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买卖土地,唯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在现实中,这条规定被扭曲和简化为,地方政府出于为发展GDP而引进项目的需要,可以征用土地。
  尽管界定土地权利是一项历史承诺,背弃这一承诺曾导致危险的局面,而改革又是从部分恢复这一承诺开始的,但土地权利的界定和处置,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07年10月开始实施的《物权法》,在立法过程中仅仅试图赋予农民有抵押、转让宅基地的权利,就引起了巨大争议,起草者最后决定“留待以后的历史去解决”——这历史并不久远,而等到的解决方式却如此血腥,这是否也出乎立法者的意料?
  部分民众对公正的分配难抱希望——看得见的楼堂会馆、行政开支,看不见的福利,以及无法解释的灰色收入,都在强化一种印象: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侵犯公众的财产权获利,并因此失去了改革的动力。
  一些官员的傲慢达到了30年来的顶峰——于建嵘教授的遭遇,就是对此的生动诠释。他们有一种掌握历史的错觉,以为没有他们的英明和强势,中国人永远不会变得富有——他们忘了1976年,忘了“致命的自负”如何把国家带入险境,也忘了是谁最先恢复了常识,并且拯救了国家。
  在土地制度上,苏醒过来的“致命的自负”表现得最明显,以至于我们有这种强烈的感觉:1978年明确下来的土地权利,有名存实亡的危险。从东部到西部,从南方到北方,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一切地从土地中攫取利益,正成为政府维持经济/分配的模式。一个世纪来的革命和改革,都是从土地开始的。当下正在土地上演绎的故事,延续的仍是一个古老观念:土地长存,这是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之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遏制通胀须重视保护国有农场土地 2010-12-02
· 有毒土地上建经适房的“示范”效应 2010-12-01
· 保障房必须同享土地出让金饕餮盛宴 2010-11-30
· 前三季度山西商品房土地购置费快速增长 2010-11-23
· 土地收益供公租房不应止于允许 2010-11-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郑风田:新圈地运动不宜轻易否定·[思想]房地产调控必须明确政策预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