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也就是12月3日,就在沪深股市收盘刚过半个小时,新华网即挂出一条消息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的经济工作。明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到“一松一紧”的政策搭配,明年政策基调发生如此变化。这是基于什么考虑?原因自然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恐怕与物价趋势有关。 在展开分析之前,先提一件事。据报道,在此项政策宣示之前的一个星期,有位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士说,货币政策可能调整,像过去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一定会改变。这番话看上去像是一种推测,而现在果然应验,似乎很神准。但由于这是接近决策层的分析人士,这么发声音,有碍信息传播的公正与对称性,影响市场,所以并不合适,还是谨言慎行为好。 回到问题本身,即货币政策为什么要调。显然与流动性太过泛滥有关。这两年,为了刺激经济,全球都在超发货币。而货币超发引出的物价问题,现在又到了一个临界点,并有扩大蔓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后果将是严重的,而未来治理通胀的成本也可能会更高。不过,在通胀问题上,绝非只有货币因素,另外还有市场问题,是市场出了毛病。 从货币这一端看,这两年,全世界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时,都采取了与上个世纪经济大萧条时完全相反的对策,就是开动印钞机,超发货币,试图通过释放流动性来推动复苏、拉抬消费,促使经济从过冷的危险中回暖过来。甚至有消息称,美国现在又在考虑推出第三波量化宽松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那一端,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本就没有停止的意思。 而在新兴经济体方面,情况则完全不同。受美元贬值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现在都出现了输入性通胀。物价涨势惊人,老百姓深受困扰。为了减少流动性泛滥以及投机资金流窜对物价上涨的拉抬作用,各经济体现在都纷纷动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工具,来遏止投机资金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粮农产品及居民生活用品的冲击。也就是说,全球政策步调早就有了分化。 问题是,对全球市场起主要影响作用的,目前仍然是一些发达经济体国家,特别是美元的定价作用仍居主导地位。因此,即使新兴经济体国家收紧流动性,筑起防热钱的篱笆,也难以避免发达经济体纵容流动性泛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息尺码过大,处理不当,反而会造成套利资金的涌入,另一方面更有可能窒息本国经济的活力,造成新的伤害。 因此,货币超发固然是个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更主要的则是市场问题,是市场畸形造成了价格信号的严重失真。而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商品期货,到工业原材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现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干扰,出现了严重的价格混乱情况。而市场的毛病,仅靠货币政策来治,那是无济于事的。 比如,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各主要能源及工业原材料市场,以及主要农产品市场的现货与期货价格,现在都在随两股力量在摆动。一是美元的价格信号,二是热钱的巨大能量。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商品的涨跌,反映的并不是真实需求,而是投机的需求。而这样的价量信息,又会传导到各经济体内部,起着非常重要的诱导作用。 而从国内来看,一些市场的畸形也对当前的物价上涨,起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比如,中国房地产市场就是如此。尽管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今年头十个月的房价同比涨幅不大,但房价上涨的势头并未改变;尽管有许多房价早已偏离了价值,自然应该回落,但由于市场不完善,价格信号并没有反映真实情况。而高耸的房价就像一根标杆,提高了整个地区的价格水准。 另外,今年表现特别的还有,农产品市场多次遭遇投机资金的袭击。部分蔬果与粮食价格被游资炒到离谱的高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农产品价格涨在“最后一公里”的奇怪现象。所谓“最后一公里”是指农产品进城之后被各个中间环节大比例加价盘剥,牟取商业暴利的那一段路程。出现这种情况,并非货币因素,主要是市场秩序混乱的反映。 现在,有些市场已经不是通过良性竞争,降低成本,为老百姓争得好处,而是恰恰相反,怎么能够多捞钱就怎么做。市场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由市场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压力,不通过对市场的有效治理,怎么能够把价格压下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