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中外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因为建成后几乎无人居住而被称为“鬼城”,然而,为建“鬼城”而被拆迁到新居的村民们,如今却面临第二次大拆迁。这意味着,2004年年底才建起来的移民村,将再次搬迁,之前分给移民们的土地,将再次被征用。(12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样,在没有任何文件和正式通知的情况下,这些五年前“被城市化”的村民,将再一次面临“被上楼”的命运,与此同时,他们的身份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仍然是农民,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惟一的两亩地,被以每亩两万元的价格全部征用。在第一次拆迁后,每个村民起码还有两亩地,成为赖以生存的最后屏障,而经过二次拆迁后,这最后的屏障将不复存在。
安置他们的下一站去处,是更加人烟稀少、生活不便的新小区,孩子的上学、医疗,大人的就业,所有的一切,在安置方案里只字未提。村民获取的安置款,在支付了新小区的房屋价款后所剩无几,他们未来的生活,更成了未知之谜。
不可否认,康巴什“鬼城”的出现,源于鄂尔多斯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丰富的煤炭资源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积累和扩张的梦想,但财富的扩张却没有惠及所有百姓,在城市扩张的同时,被裹挟进城市化的村民,不仅没有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反而在不断的拆迁中失去了一切。这样的悖论,甚至堪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起“圈地运动”。
然而,康巴什“鬼城”不过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个典型的缩影,对已经进入“造城”时代的我们而言,这样的“鬼城”和“空城”在接二连三出现,失地的农民,在回望故乡时,我们又该如何消弭他们眼中的仇恨?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村民而言只是一场 “被劫”的噩梦时,不知道那些忙着拆村民房子的人,心里是否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