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预计此次会议对明年信贷规模会有个明确规定。在未来信贷收紧的政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存贷款业务获取收益。在这种依靠扩张规模获取盈利的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很难有主动调整和控制资产规模的动机和能力。并且,鉴于资本充足率对信贷资产扩张形成的压力,商业银行会千方百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或发行次级债等方式来增补资本,一旦资本弹药充足之后,就又会着手新一轮信贷扩张。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就是沿着这样的逻辑在运行。管理层在年初制定信贷目标为7.5万亿,并严格要求金融机构按照3:3:2:2的节奏投放。但从执行情况看,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反弹,信贷需求旺盛,信贷扩张势头较强。数据显示,继9月之后,10月信贷新增再超预期达5877亿元,如按全年所定规模计,11月、12月总共只剩6100亿元。而有消息称,至11月前三周,全年新增信贷已超7.5万亿元。 但是,当前流动性过剩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受制于管理层的种种政策约束。11月19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的紧急通知》,要求规范银行业信贷资金流向,以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22日,银监会召集相关部门人士开会,布置即将展开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抽查。确保年底之前,必须完成对坏账的核销,做到账销、案存、权在,继续关注时效,在有效期内保全和回收。另外,据悉,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及交行、招行、中信银行已被监管层列为系统性重要银行,这就意味着,这些银行不仅面临更高标准的监管要求。而且,作为上市银行,其业务创新与发展动态,会更加引起广大证券投资者的关注。再有,23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下阶段将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水平回归,并控制好今年后两个月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并称,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都是央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的手段。 由此看来,下一步,央行有可能通过“升值+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资本管制”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加强金融调控,不排除对大行和“放贷大户”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而且,定向央票也可能会被使用。 当然,管理层不太可能大幅收缩下一年信贷投放指标,因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信贷资金继续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国家发改委调查,到目前为止,总规模在4万亿元的投资总体执行情况是好的,主要被用于直接惠及民生的保障性住房、卫生、环保,包括水利、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支持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改造,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在整体趋于收缩的情况下,明年的信贷政策还会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尤其是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方面会给予很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面对这样的金融与经济环境,新的一年,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任务非常急迫。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先要设法转型。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依据“十二五”规划精神,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并与业务领域的具体目标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趋势,抓住机遇,力争实现银行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在银行发展模式上,立足于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业务转型,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具体途径,笔者以为,应从资本高消耗转变为资本低消耗高产出;从高碳金融发展转变为低碳金融发展模式;从依靠信贷投放着力支持项目扩张尤其是房地产信贷项目扩张的投资金融转变为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从个别业务市场领先转变为核心业务市场主导;从低水平价格竞争转变为高品质价值创造;从网点服务为主转变为立体化全方位的渠道服务;从业务经营上的“红海战略”转变为“蓝海战略”;从业务发展主要依靠信贷业务转变为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在绩效考核机制上,逐步转向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从追逐规模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重视平衡风险与利润、重视质量效益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在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着力体现对退出落后产能、走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道路的激励,推动银行信贷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