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听听蘑菇怎么说
2010-12-01   作者:邓海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新京报》11月30日)
  调查“蘑菇有没有爱上荧光增白剂”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如果小孩子轻易就窥见其间的猫儿腻,职能部门的脸还往哪儿搁?面对这“九成被污染”的数据,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抵死不承认:一来,公众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蘑菇整过容,情绪就比较容易“稳定”;二来,监管也暂时摆脱了渎职的嫌疑,只要坚持市场上的蘑菇就是“自来白”,你就不好意思说他不作为;三者,还显示出“蘑菇有没有爱上荧光增白剂”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间接印证职能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这个说法的意思无非是小孩子瞎搞搞,结论当不得真。问题是,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还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这样的实验,也许不够“权威”,但怎么就“不具科学性”?
  好吧,既然这样的调查“不科学”,蘑菇又不是“反物质”,取之容易、验之不难,那就请职能部门拿出“科学”的调查结论。作为市场监管部门,蘑菇当属于自家“一亩三分地上”的物种,经费也充足,仪器也先进,对其品性质地该熟稔于心,“九成污染”不科学,那么,究竟有几成污染、抑或有没有污染?事关餐桌安全,职能部门总不能玩“你猜你猜你猜猜猜”吧。
  蘑菇小物件,安全大问题。这事无法让人淡定,因为公众对食品安全早就杯弓蛇影。远的不说,就拿最近一次三聚氰胺的“复出”来看——据媒体报道说此次问题乳品的原料来自青海,而这批最终被检测为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原料,却先后由青海省内两家质检单位几次开出质检合格证。事到如今,恐怕当事部门都不好意思再说检测设备、检测水平云云,问题何在,也许舆论早就心知肚明,剩下的没有追问,只有愤懑。眼光看得再长远一些,某些“很有科学性”的“权威认证”,也未必那么靠谱,牙防组的印章、消协推销过的地板,凡此种种,“科学”也只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回头看看,惊天动地的食品安全事件,又有几起不是“不具科学性”的媒体或民众曝光出来的呢?或者说,又有几次是职能监管部门主动作为、抽丝剥茧?这当然不是抹杀职能部门的成绩,只是,面对举报信一样的小学生的积极作为,褒奖不谈,却换来职能部门一声高傲的“不具科学性”——其权威主义傲慢与经验主义偏见真可谓一览无余。
  孩子热心的说法不可信,职能部门又没有“科学”说法,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学会和蘑菇对话——听听蘑菇怎么说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蘑菇漂白”为何被小学生查出 2010-11-30
· 小蘑菇成为大产业 2009-03-02
· 浙江天台出现蘑菇云奇观 2008-07-08
· 提醒消费者:慎买“美白蘑菇” 2007-12-10
· 中国蘑菇节在福建漳州开幕 2007-11-2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刘敬东:中国管理稀土资源不违反WTO规则·[思想]财经洞察:透视爱尔兰危机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