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既无需有所建树,更不必承担后果,批评和否定的话,说起来的确可以相当轻巧。现实中,就连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都未必能毫无差池,甚至还难免因为调查的口径,统计的方法存在偏差而与真实情形相反而遭来质疑和诟病,权威机构尚且如此,一个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又能有多大的可信度,的确不能盲信,而有存疑的必要。 市场上的蘑菇究竟有没有被漂白,又有几成被漂白,尽管看似问题不大,但真要给出客观准确的调查结果,显然并非易事。无论是对市场上蘑菇的采样,还是后续的实验分析,其实都离不开专业的技能。连权威机构都没人说,甚至都说不清的事情,一个小学生恐怕也无法胜任。这个时候,对于小学生张皓有关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调查结果,工商局下了个“不具科学性”的定论,倒也不失审慎精神。 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可信度究竟如何,又是否符合起码科学性,当然有待评估。但是,对一项调查结果科学与否的判断,显然不能信口开河,随心所欲,而同样应该拿事实和证据来说话。既然如此,真要是尊重“科学性”,真要具备起码的科学精神的话,认定小学生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的工商局,其实更应拿出依据,指出其瑕疵才是。假如仅仅因为当事人的身份只是个小学生,便认定调查结果“不科学”,这个判断的出发点,其实不是“科学性”,而更多是戴着资格和资质的有色眼镜罢了,而以此为据得出的“不具科学性”的结论,恐怕本身就毫无“科学性”可言。 在“蘑菇几成漂白”这事儿上,工商局的确应该比小学生更专业,既然如此,市场上的蘑菇被漂白的究竟占比多少,本不该让小学生去戳穿“皇帝的新装”,工商局与其语焉不详地去认定孩子的调查结果“不科学”,倒不妨把真正具备“科学性”的结果拉出来遛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