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紧缩”与否不必抠字眼
2010-11-30   作者:韩哲  来源:北京商报
 
【字号
  昨天(11月29日),一条新闻出了两个版本,搞得媒体也是进退失据。首先曝出的新闻是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在中俄金融合作记者会上表示,近期采取的紧缩政策旨在抑制价格上涨以及货币供应过快增长。不过,随后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中,上述马德伦所说的话消失了,不知道是否是“为央行讳”了。
  由此可见,“紧缩”二字还是比较敏感的。此前无论是官员讲话,还是出各种报告,央行的口径从未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松口,如今央行副行长首提“紧缩”,又适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难免引起市场骚动。不过,目前来看,马德伦有没有说“紧缩”怕是无法考证,市场还得耐心等待更明确、更公开的表述变更。
  不过,说不说“紧缩”是一回事,是不是“紧缩”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说”不代表“不是”。一次加息,近期两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转向的趋势已非常明显。10月CPI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跃至4.4%这样一个25个月的高位,而在机构和分析人士看来,11月的CPI仍将创新高,对于“年底仍要有一次加息”的预期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说出来,不过是央行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趋紧货币政策做一次背书。特别是,通胀形势严峻已经自上到下形成了共识,不管是统计局的数字,还是老百姓的感受,都共同施压货币政策转向。
  外有“热钱”蠢蠢欲动,内有“游资”四处游荡,通胀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头号大敌”。为此,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并在随后出台稳定物价的“国16条”,人民日报连续5天发文讨论物价,释放信心,国家发改委更是5天发出9项管控物价措施,力度少见。熟稔中国国情的都知道,发改委积极行动起来,说明了对通胀的重视程度。这种态度的转变,不可能仅仅只限于发改委,当然也包括央行。
  尽管如此,发改委冲在前面,不代表发改委就是管控通胀的决定性力量。发改委是行政调控,不是宏观调控,行政调控对于农产品能够发挥些许作用,毕竟蔬菜水果还有个季节性特点,但是行政调控对于流动性无能为力,其只能将流动性从一个地方赶走,而不能消灭流动性。当前的通货膨胀内因是货币超发,太多的钱流向土地等资源产品,形成繁荣(抑或是泡沫),进而带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成本上升,城镇、农村人工成本上升,在这种物价上升的过程中,投机资本入场,推波助澜。再加上美国QE1、QE2,以及日本货币的“量化宽松”造成国际“热钱”泛滥的外因,均指向此次通货膨胀是典型的货币现象,面太少水太多的缘故。因此,对于战通胀,紧缩政策是必需的,而且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冻结资金不是有效的办法,加息才是核心。
  说与不说,紧缩政策都已是箭已扣弦,或者说,已经离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有序紧缩货币政策或为央行最优选择 2010-11-29
· 紧缩以回收流动性和打击炒作为主 2010-11-26
· 长信基金:货币紧缩或将继续超出市场预期 2010-11-26
· 法国坚定实行财政紧缩措施 2010-11-26
· 法总理:将继续改革并坚定实行财政紧缩措施 2010-11-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