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非经贸关系迅猛发展,近年来大批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非全天候友谊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同时,中非间密切的经济交往,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也引发西方某些势力的忌妒与恐慌,并抛出“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奇谈怪论诋毁中国形象、离间中非关系。事实上,这类谬论相当不堪一击,因为与有数百年血腥殖民掠夺史和数十年新殖民主义压榨史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非但未曾殖民非洲,更从未干涉非洲国家内政,还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种力所能及、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帮助;全天候的朋友理念已渗入中非人民内心深处,西方的恶意攻击在非洲并无多大市场。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多年间,非洲经济一直处于较快增长时期。据统计,2000-2008年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5%。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也对非洲经济构成较大冲击,特别是对南非、埃及、摩洛哥、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冲击极大,导致非洲经济2009年增速降至2%以下,但非洲走出危机的步伐相对较快。一些权威机构预测,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出口强劲反弹的影响,2010年非洲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4.5%,2011年有望升至5%以上。
着眼于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对外国资本的需求旺盛,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必须看到,非洲过去十多年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大量出口资源类初级产品的基础之上,其发展基础相当脆弱。而且,长期以来,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由国际金融机构制定,发展资金严重依赖外援,自力更生、自主发展仍然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变成现实。
从较长的历史视角看,非洲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所处的边缘化状态不仅没有改观,还有恶化趋势。上世纪80年代非洲GDP总额占全球GDP总额的4%,目前只有约2%(约1.6万亿美元),相当于巴西的水平;非洲的贸易额80年代初约占世界贸易额的近5%,2002年降至不足2%,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但也只有3%左右。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双边贸易额和中国对非投资双双大幅增长两个方面。
据统计,中非贸易额2000年为100亿美元,2008年增至1000多亿美元,年均增幅约34%。2009年中非贸易额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滑,但由于美非贸易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滑,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今年中非贸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年内创历史新高已无悬念。
从投资看,2001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仅5000万美元,2009年突破10亿美元,增长近20倍。截至2010年8月底,中国在非设立境外企业2000余家,分布在49个国家,涉及农业、矿业、加工制造、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等多个领域。2009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93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非洲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就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大局看,可以说绝大多数投资项目都非常有助于投资对象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帮助投资对象国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发展多元化经济、提高经济建设自主能力方面贡献突出。
来自中国和非洲两位知名人士的总结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评价说,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力度的加大,促使非洲产业开始呈现多元化格局,不再完全依赖初级产品和能源,开始发展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众多产业。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贝卢卡也表示,中国对非洲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加将激发非洲经济发展活力,使非洲能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越来越多地流向服装制造业、电信、家电产业及零售业、渔业和服务业领域,可使非洲经济避免过度依赖资源行业。
以笔者考察的埃塞俄比亚为例。截至2009年3月,中国在埃塞投资企业总数共700多家,投资总额近12亿美元。中方投资显示出三个特点:一是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化。过去中国企业在埃塞的投资以工程承包、轻工、纺织、餐饮等为主,近年来涉及钢铁、水泥、玻璃制造、汽车组装、工业园区建设、商务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二是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过去在埃塞投资的中国企业以个体和民营中小企业为主,近年来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型股份制企业纷纷进入埃塞。三是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多。2006年以前,中国企业的投资金额一般在100万美元以下。2006年以来,汉盛玻璃厂、东方工业园、星河建材园、中非海外皮革制品公司等一大批超亿元人民币投资项目先后启动。
在中非经贸合作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不断涌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美等非洲传统经贸合作伙伴对日益密切的中非关系感到不安甚至恐惧,抛出“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奇谈怪论来打压中国,离间中非关系,或者千方百计引诱中国开展三方合作,企图将中非合作纳入其对非经贸战略框架。
二是在大批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进程中,中资企业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事件日益增多,中资企业与当地政府、社会和民众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双方出现摩擦和纷争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加上少数缺乏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淡薄的企业和商人的违规或违法行为时有出现,使西方指责中国的谬论在少数非洲国家或少数非洲人中产生共鸣。这些日渐增多的矛盾与纠纷,已成为制约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因素。
中国和非洲在后危机时期面临的形势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最大的共同点是,中国和非洲经济增长近年来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进口市场普遍萎缩,中非都面临出口不振、失业率攀升等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尤为严重的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后有日趋抬头之势,中非外部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给以出口为增长动力的国家走上复苏之路增添了困难。
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现在被视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制成品或者严格地说是加工制成品,更易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非洲国家经济结构普遍比较单一,出口产品主要是农矿初级产品,并构成大多数非洲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非洲的出口产品虽在世界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较低,但易受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影响。中国目前外汇储备丰富,但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非洲国家大多外汇短缺,本国货币面临贬值趋势。随着非洲经济迅速回暖,近期也有少数国家如南非等国出现本币升值现象,导致其出口行业竞争力下降,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政府后危机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扩大内需,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非洲国家在后危机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尽相同,但非盟等泛非机构从非洲整体出发提出的应对策略也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比以往更加关注外部资金流入状况,强烈希望国际社会不因危机而减少对非洲的各种援助和投资;二是更加注重经济一体化建设,希望通过内部融合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可以说,金融危机既给中非双方带来诸多挑战,也给双方提供了改变各自发展模式、加深彼此合作的机遇。
基于中非双方面临的形势及现行政策取向考虑,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和非洲可以通过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来深化双边经贸关系。
焦点一:国际金融危机凸显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缺陷,亟待调整和改造。中国政府和非洲国家政府以及非盟等泛非机构应在国际金融体系调整和改造进程中协调彼此立场,大力提升整个发展中世界在国际金融规则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
焦点二:资金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而现阶段中国则是流动性相对过剩。中非双方能不能在这种短缺与过剩的困局中找到使双方获益的合作渠道呢?增加对非援助和贷款,鼓励企业加大对非直接投资力度,是中国政府现有的政策选项。还有一个尚未开拓但非常重要的合作领域是证券投资领域的合作。中国证券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正不断走向成熟,并开始向国际化道路迈进,上海证交所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国际板,允许外国公司上市。非洲现有20多国有证券交易所,其中不乏部分上市公司在伦敦、纽约等证交所同步上市或在非洲大陆交叉上市。欧美国家还有众多专门以非洲股市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且其收益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股市的投资收益率。作为帮助非洲国家解决资金短缺的措施之一,中国政府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或鼓励民间资本筹组类似基金,进入非洲证券市场投资,也可与非洲有关国家磋商,在适当的时候让非洲的一些优质上市公司在中国市场挂牌。
焦点三:与资金短缺直接相关的另一大问题是非洲国家普遍面临外汇短缺问题,这对中国目前以出口制成品、进口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为主的对非贸易格局构成巨大挑战。中国可不可以利用自己成为世界工厂的经验,帮助非洲发展制造业,使其逐步走出经济结构单一化困境?长期看,这也可能是扭转中国与众多非洲国家不平衡贸易格局的重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