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背离”防宏调失准
2010-11-29   作者:尚前名  来源:瞭望
 
【字号
  尽管统计部门公布的10月份CPI同比涨幅高达4.4%,已经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但似乎依然无法取信于社会公众。不少百姓和企业都表示,其对物价感受的“现实之痛”,远远高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之增”。
  实际上,有关CPI统计数据是否背离民众现实感受的争论早已有之。这一边,统计部门多次“以正视听”,表示现行的CPI统计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国际惯例、数据真实可靠、不存在人为低估因素;那一边,民众对数据的质疑之声仍不绝于耳,更有不少专业人士拿出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证明此种论断言之有据。
  事实上,一项数据,如果是由权威的国家部门发布,又关乎百姓最切身的利益,并且对未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可以相信其出台不可能随随便便,必然有一套规范的统计方法和程序。
  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于涨价,人的心理容忍度明显更低,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常常只关注涨价因素,并且会不自觉地放大涨价的感受。所以说,仅凭“感觉”来判断往往存在很大误差。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就没有问题。毕竟,如果真的只是几个百分点的涨幅,是很难让“蒜你狠”、“苹什么”、“糖高宗”、“煤超风”这样的词语在网络上热传,更不会引发居民交流“菜奴省钱攻略”等行为。
  于是乎,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语境之中,至今双方仍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然而,在CPI统计数据是否“失真”仍难断是非的同时,另一个确定的事实却不得不引起警觉:当官方公布的数据长期与主观感受不一致时,不但容易导致社会普遍对CPI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质疑,放大了社会对通胀的担忧,加剧了通胀上升的心理预期,而且加大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并对政府准确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造成不利影响。
  其实,对于通胀预期的议论早在今年一季度就已多次出现,但基于统计数据的“良好表现”,始终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期间甚至一度出现了是否会再现通缩的担忧。也许因为如此,相关经济政策未作出相应调整。于是,当近两个月的CPI统计数据公布之后,顿感通胀压力陡增。于是央行开始加息、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16条措施,重拳频出的背后难掩“始料未及”之感。
  由此可得出的一条经验,在现阶段,无论是对百姓、企业,还是决策部门而言,在评估社会总体物价水平时,不能仅仅依据CPI这一项数据,而应同时考虑其他相关数据来进行综合分析。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11月CPI涨幅可能全年最高 2010-11-29
· 中金报告称11月CPI升至4.8% 2010-11-26
· [关注]网民:应以科学态度调整CPI权重 2010-11-25
· 10月山西省CPI同比上涨4.5% 2010-11-23
· 编制多层次CPI 准确衡量物价 2010-11-23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