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涨价演变成恶性通胀
2010-11-29   作者: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郭田勇

  ● 我国通胀压力内外因素兼有
  ● 政策要着力于解决通胀压力
  ● 加强流动性管理并调整供给
  ● 实现通胀管理与调结构双赢

  近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上至政府、下至老百姓探讨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自去年年底以来,CPI开始转负为正,并一路上涨,10月份更是创下了25个月以来的新高。
  从年初开始,国内诸多商品价格轮番经历上涨狂潮,从“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到“糖高宗”,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推动价格上涨浪潮向整个商品市场蔓延,通胀压力可见一斑,并引发社会大众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从形成原因来看,此次通胀压力的产生有着独有的特点,即由内外因素叠加作用形成,兼有货币和经济层面的双重问题:
  第一,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相对过剩。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为经济恢复营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规模不断增加的信贷投放一方面使宏观经济逐步实现反转,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温床,投资领域的炒作也不断推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消费价格和资产价格普遍攀升的局面。
  同时,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入也在客观上膨胀了流动性。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极大增加了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加了调控难度,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不得不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形成被动式货币投放。更重要的是,隐藏在顺差外衣下的热钱大量涌入,形成流动性泛滥的同时吹大资产泡沫,对通胀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由于今年全国范围内自然灾害频繁,部分商品尤其是农产品歉收,供给相对不足。西南干旱、青海地震、海南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对夏收农产品损伤颇重,加上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供需的不平衡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三,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继首轮发行1.725万亿美元债券后,11月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美国此番举动造成国际市场上的货币泛滥,导致全球各种资源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导致国内相关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使中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降低了货币的购买力。工资的上涨滞后于价格的上涨,且物价上涨的商品多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这样直接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水平降低,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中低收入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严重下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压缩企业利润,中小企业消化通胀能力有限,如不能将损失转嫁于消费者,则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投资积极性受到严重削弱。物价上涨会使消费者出现通胀预期,而通胀预期又会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通过这种自我实现机制的循环,通胀压力可能会演变为恶性通胀,引发社会混乱,造成经济运行崩溃,严重危害经济发展。
  在加息的余热未尽之时,央行在9天内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足以彰显央行加强流动性管理、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消费者的信心。尽管当前物价水平上涨较快,但全面性的价格上涨并未形成,通胀压力并没有转变为实际通胀,因此要理性面对当前的通胀压力,不能产生恐慌心理。
  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长稳定的形势下,未来的政策要放在着力解决通胀压力问题上,从管理流动性和调整供给两个层面,合理搭配政策组合。货币政策可适度收紧,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收紧流动性,调控流动中的货币量,优化资产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搭配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的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的补贴,使其实际生活水平不至于因通胀而下降;完善各部门间的协调,调配商品供给以达供求平衡,通过市场化手段调控商品价格,必要时可对部分商品实行价格管制等行政手段干预。规范商品市场运作方式,完善竞争机制,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加强对热钱的监控、管理与疏散,推动汇率市场化的不断演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促进价格水平回归正常,实现通胀压力管理与经济结构调整双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如何掐住通胀的咽喉 2010-11-29
· 审时度势 治理通胀 2010-11-26
· 引导通胀预期是调控物价的重中之重 2010-11-26
· 谨防炒作“抗通胀”概念 2010-11-26
· 中国通胀:基本逻辑与事实 2010-11-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