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驮着拥堵在“慢城”爬行
2010-11-26   作者:陈泰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喧嚣一时的“慢城”评选终于落幕。其实不用评选,只要你看看北京道路上的茫茫车流,看着首善之区一步步身陷拥堵而无法自拔,就知道真正的慢城在哪儿了。
  欢心鼓舞的“家家有车”的梦想,已经把这个城市拖下了水,汽车的迅速普及终于导致噩梦。
  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就是“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2004年,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鲜明提出“推动汽车私人消费”。到了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产值已超过3万亿元,实现利税超过3000亿元。中国的汽车零售额,已占到了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7%%。也就是说,社会每消费1元,就有0.27元是汽车贡献出来的。
  车多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必然出现。这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管理者理应事先预防和积极治理,可政府的应对方式却是“鼓励买车,限制用车”。这个办法看似两全其美,既让企业卖出了汽车得到了利润,又让政府收获了税收、政绩和GDP,可老百姓却乐不起来:买了车才发现油价、停车费、汽车保险,包括交通违规等方面的开支一路攀升,钱花出去了,便利却没得到,颇有些“请君入瓮”之感。
  一个城市,对汽车的容纳量有限,如果不限制车辆的增长,城市最终将会因为拥堵而瘫痪。“限车”、“限行”势在必行,关键是“限制谁”、“怎样限”。粗算一笔账:
  目前,北京机动车总量已接近500万辆,以北京总人口2000万计算,平均大约每4人拥有一辆汽车。
  如果按1∶26(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统计)的“官民比例”算,北京2000万人口,约有公务人员76万(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官民比例会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所不同,这只是一个大约的估算),而北京市公务用车却达到70万辆(中央电视台11月3日),接近人均1台。
  一方面,国家大力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另一方面,公用车比例大大超过普通百姓用车,如果限车不可避免,应该限谁?当然,一味强调取消公务用车不现实,让私家车车主为缓解北京交通全额埋单更不公平,需共同努力。
  “限买”、“限行”从公务用车做起,这不能回避。自2000年酝酿启动公车改革试点以来,北京市的公车改革已经历了近10年的长跑。但是,试点非但未能换来车改的大规模推行,反而有止步之嫌。据央视报道,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区,极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资源,而且空驶率非常高。在北京挖空心思治堵的当口,这一信息耐人寻味。所谓“上行下效”,限车如不从规模庞大的“领导用车”做起,而只拿平头百姓开刀,何以服众?
  在“限公”的前提下,为了公民的公共利益,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控制私家车的购买、使用。除了建设覆盖更广、更加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之外,还要限制私家车的数量。上海一直通过拍卖车牌的方式,限制私车的数量,其思路值得借鉴,但手段未必合适。可以考虑以“摇号”的方式,来分配车牌。一来,所有购车人都有机会买车;二来,避免政府从拍卖车牌中获利。
  交通拥堵绝非车多这单一因素导致,这是一项涉及城市建设、道路规划、交通指挥、驾驶培训等各领域的系统工程。中国过早进入了汽车社会,可公民的交通素质却有待提升,不守规矩等各种人为原因,也大大降低了通行效率。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恐怕不是只“限车”就可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未来五年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投资超百亿 2010-11-26
· 从通用汽车上市看美国汽车业复苏 2010-11-25
· 汽车消费合同陷阱难料 2010-11-25
· 印度马恒达正式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2010-11-25
· 汽车消费合同陷阱难料 2010-11-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