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通胀预期是调控物价的重中之重
2010-11-26   作者:辜胜阻 王敏 马军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要把“保障民生、稳定预期”作为做好物价调控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要求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通胀预期已经成为当前通胀的重要推手。国内货币超发、成本上升、游资炒作、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不断攀升,进而推高物价水平。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0月份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创两年来的新高。从构成上看,新涨价因素占68%,其中,食品价格继续领涨,涨幅10.1%。国家发改委监测的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中,有24种商品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环比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36个城市的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11月上旬按年升62.4%。物价上涨,特别是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零点公司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应对当前的物价变动,生活成本成为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约有48.3%的城市家庭,46%的小城镇家庭,62.8%的农村家庭计划明年压缩消费,消费信心逐步走低。同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流动性,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在较大程度上引起国内对输入型通胀风险的担心。有研究估计,10月份以来,伴随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大量的热钱流入,国内各类资产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
  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剧通胀。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具体来看,通胀预期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升通胀压力:一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可以看出,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自增强效应和放大效应,通胀预期通过传导机制增强通胀的压力,而物价的大幅上涨又会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上行压力。回顾历史,1987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的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同时,通胀预期可能引发、加剧经济波动,引起人们内心恐慌,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市场稳定和社会和谐。这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人们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也具有结构性差异。例如,富裕地区的承受能力强,容忍度高,贫困地区的承受能力弱,容忍度相对较低;高收入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冲击较小,而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较弱,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冲击较大,通胀预期也就越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管理通胀预期和抑制高物价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任务。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治理通货膨胀,不仅要合理引导预期,避免物价波动引起心理恐慌和经济剧烈振荡,而且要强化措施,回收并调节流动性,稳定商品市场供应。
  一要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针对通胀的复杂成因,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正确运用不同政策组合,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缓解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坚持保障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对超速资本流动性环境的治理力度,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减缓热钱流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要坚持标本兼治,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富余资本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节流动性泛滥引起的不合理需求。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降低外汇占款上涨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风险。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努力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向实体经济流动。
  三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物价调控体系,刹住乱涨价的歪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保障市场供应。
  四要及时调查通胀环境下不同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研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工资水平、低保家庭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有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利益,维持经济社会稳定。
  五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表明政府治理通胀的意向和决心,提升政府公信力,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坚定市场信心,避免物价螺旋式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作者辜胜阻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遏制“涨价”须修正通胀预期 2010-11-22
· 管理通胀预期不能掩耳盗铃 2010-10-22
· 缓和通胀预期需引导楼市热钱 2010-08-25
· 通胀预期加剧 金价持续攀高 2010-08-10
· 消除通胀预期更大希望在制度创新 2010-06-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