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的政府干预,许多时候只能是“治标”的临时措施,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治本”。 陆续披露的信息显示,“柴油荒”出现与中石油、中石化直接相关。 因为批零价格倒挂,中石油库里有油而不对外批发。早在10月初,中石油内部系统曾发过通知,对加油站实行控量销售。10月之后,有媒体报道,“加油站柴油停供,中石化方面已经停止批发。”使得油荒加剧。 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资料显示,在国内柴油“短缺”的10月份,成品油出口量依旧高达188万吨。 上述一系列事实可见,中石油、中石化“两巨头”并没有尽到本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而在“两巨头”没有很好地“作为”之外,折射出石化系统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 首先,柴油价格倒挂是行政限价的结果,在涨价预期明确的条件之下,人为规定销售价格的最低限价必然导致销售者惜售,从而引发供给紧张。撇开社会责任问题,停止与限制供油属于理性的“经济人”行为,自利的企业利益与国家公共利益出现冲突时,必然引发其与后者进行博弈。 其次,中石油、中石化两强垄断了石化产业上游与中游的原油生产与批发环节,才有了“要价”的资本,易于出现价格的供给刚性,消费者因别无选择而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仍以价格干预为例,对柴油限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直接对某一品种限价而没有其他配套措施就过于简单化。通常的搭配手段是在限价的同时进行成本补贴或其他税费的减免,如果认为企业具有垄断利润,至少也应在限价中进行说明。直接的政府干预,许多时候只能是“治标”的临时措施,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治本”,我们的管治似乎常在“治标”中忘记“治本”。 此外,在国际化背景之下,我国石化产业还面临一个更大的“体制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国际油价缺乏定价的主导权甚至是参与权,使得国际油价波动中。 由此看来,“柴油荒”命题成因复杂,如何求解,值得深思。应尽快理顺与优化原油开采、炼化、批发与零售各个环节的产业布局,引进竞争机制,尽快建立成品油战略储备制度,力争参与国际定价,优化行政干预措施、更多的调控与管制政策灵活性等等,都是题中之义,但是其实施起来,每一项都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相关层面的战略安排,以及制度层面的改革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