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为什么总是在“纸上谈兵”?
2010-11-23   作者:蔡慎坤  来源:凤凰网
 
【字号

  公车改车喊了十多年了,这期间,公车不仅没有减少,却还出现了成百倍成千倍的增长。中国的公车,说得准确点,其实就是官车,只是区分了大官小官。中国究竟有多少公车?每年又新增多少公车,财政有多少钱用于庞大的公车开支?恐怕没多少人知道连政府自己都说不清楚,如同中国的公款吃喝开支,是一本永远也算不清的糊涂账。
  然而,我们可以估计一下,全世界所有的公车数量相加,也不会超过中国的公车数量。中国的公车配置是从乡镇一级官员就拥用的一种特权,中国有数万个乡镇,2000多个县市,正科级以上的官员高达数百万之多,况且都拥有庞大的党政人大政协四大班子以及公检法系统。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请注意,200多万辆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这些不包括的部分拥有的公车数量不会少于200万辆,如今每年公车支出远远高于5000亿元。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地方主要领导普遍一人配两辆专车(市内和下乡各一辆)。
  按照中办发[1994]14号文件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后享受部长级和省长级待遇的干部都不允许配备专车。但实际上,不仅副部级官员拥有专车,许多地方连副科级以上官员都拥有专车,或享用专车。
  民革中央的提案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8万元以上甚至超过10万元。而有关部门的调研更令人惊怵,许多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一个,其中的漏洞可想而知。保守估算,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5%上下,而真实的情况是比这严重很多,在许多地方,三公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大大超过了50%。
  今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时,总理温家宝特别指出,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现在乘用车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家用轿车日益普及,已经具备了改革的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要鼓励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推进这项改革。中央机关也要抓紧研究改革方案,争取尽早推出。
  早在1997年,广东就开始公车改革试点。1998年9月,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2009年7月,经过近7年的酝酿和试点,杭州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并向公务员发放公车改革补贴,补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一个月后,辽阳市爆出弓长岭区区长车改补贴每年高达8万元的消息,再次把公车改革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领取高额补贴之后,这些官员就真的不再拥有公车了吗?大错特错,他们只是不让财政公开列支相关费用,而是采取所谓的变通方式来不断地换购新车,把财政的公开支出变为隐性支出,或者直接由相关下属机构变相买单,这样的公车改革有什么意义?
  中国公车改革喊了很久,媒体隔一阵子又拿出来炒一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的公车越改越多了!公车改车为什么改不下去阻力重重?原因很简单,公车即官车,让官员自己来革自已的命,让官员不再享受官员的特权,这样的改革没有任何可能。这种单一的行政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和倒退,只有进行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让群众和舆论广泛参与监督官员,彻底公开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让群众用选票来决定官员的命运,这种单一的公车改车才有可能出现转机。否则,将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公车改革还需驶离特权车道 2010-11-23
· 公车改革的“方向盘”上应站满公众 2010-11-23
· 公车改革关键能否少花钱 2010-11-23
· 北京公车改革十年原地踏步 2010-11-22
· 公车改革关键在于能否少花钱 2010-10-1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