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再掀一波赴美上市的小高潮,今年以来,已经有32家中国公司赴美国上市(相关报道见B03-B07版)。有报道称,在美国上市的非本土公司中,中国公司的数量已经位居第一名。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国公司到美国上市,而不选择在中国境内上市?在中国2009年已经设立了创业板的背景下,未来“移民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是否会减少?
中国公司大量赴美上市,或许可以从“中美”两个方面解读:中国市场创业环境不错,产生了大量有待IPO的公司;美国的资本市场比中国更方便IPO,中国公司到美国虽然路途遥远,但在一定意义上讲比去深圳还要“近”。
如果纳斯达克比上交所、深交所距离中国公司“更近”,这应该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当纽交所的代表常驻北京为中国公司服务的时候,中国的众多公司要想在中国上市,可能需要“走门路”或排队。对于有些中国公司来讲,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浩瀚的太平洋,而是排队等候。在资本市场上,有形的距离与无形的距离不具有可比性。由于美国市场的开放性,对于那些赴美上市的公司而言,世界已经是平的。
一家公司选择在哪个市场上市,是这家公司的自由,去美国上市,并不意味着其不能在中国上市。只要其符合上市的条件,愿意接受上市的规则,在哪里上市都是一种成功。所以,从公司的角度讲,不在中国上市并非是一种损失。
但是,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损失。市场的魅力在于开放,来去自由。什么股票能在市场上交易,让市场本身去决定。资本市场,从本质上讲,与我们身边的菜市场是一样的。什么样的菜能到菜市场上去卖,取决于这种菜是否有人买。同样,什么样的股票能够上市交易,取决于这个股票有没有人买。
显然,在现实中,一个公司的股票能否上市交易不是这么简单,而是太过复杂。复杂的原因,是一系列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门槛,替市场选择,也就是替买方选择。设置一系列门槛的理由是为了保障买方的利益,也即为了保护投资者。
这个理由看起来是无可挑剔的,但事实上却承担着一定的“逻辑风险”——也就是说,经过有关部门严格的挑选之后,这些上市的股票都是优质的,买这些股票的投资者的利益都是能够得到保护的。这个逻辑显然讲不通,所有投资者都被教导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也就是说,监管者代表投资者拥有审查股票上市资格的权力,但却不能承担保障投资者利益的义务。
当然,任何市场都是有门槛的。即使是菜市场,也是有门槛的,不可能允许有害的蔬菜进市场 。但现实中,监管者设置的门槛,可能不仅仅是不让有害的“蔬菜”上市,而是让“不美”的蔬菜上市或者直接限制上市“蔬菜”的数量。一个市场如果对供应限量,或者用难以量化的标准去限制“美丑”,这个市场供应必然会出问题。而市场的核心,不过就是“供应”与“需求”两个关键词。市场愿意供应什么,市场需求什么,归根到底只有市场最清楚。
中国公司远赴海外上市,除了其热爱美国市场之外,不能说与国内市场的门槛高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