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涨价”须修正通胀预期
2010-11-22   作者:马红漫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物价上涨态势较为突出,从上游生产资料到下游农副产品与消费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尽管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由于本次涨价涉及范围广泛,已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和消费心理产生了明显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涨价态势,将会导致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强化,恶化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这也正是《通知》出台的主要背景。从《通知》的具体内容看,16项措施以增加市场供给的产业调控政策为主,辅之以价格体系监管、社会保障联动、行政责任落实等措施。调控政策措施特别强调要发展和鼓励农业生产、降低流通环节成本措施,这一思路击中了当下物价上涨的要害。
  事实上,导致近一段时间物价上涨的直接推动因素在于农产品供给不足。由于近一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遭遇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减产。比如价格最早开始上涨的绿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主产区东北三省、内蒙古天气干旱致绿豆减产;近期开始涨价的棉花同样也是如此。中国棉花市场检测系统报告认为,由于遭遇恶劣天气,今年中国棉花产量可能较去年减少5.5%。可以预期的是,随着《通知》中相关鼓励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基于供给不足的物价上涨态势将逐步得到缓解,再加上临时性物价补贴与社保救助政策,物价上涨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各类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使得部分商品价格波动具有了“金融市场”属性,即市场出现明显的“买涨不买跌”心态。一旦某种商品出现涨价苗头,哪怕只是一个市场传闻,就会出现抢购以至于商品货架断货的不理智局面。之前食用油和方便面市场销售就出现过这一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较强烈,而通胀预期所造成的购买心理,会使得增加供给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更何况农产品供给增长受制于农业种植生产的基本时间规律,短期内很难迅速增加生产供给规模。就此而言,要想抑制物价上涨的严峻态势,单纯依靠产业政策鼓励增加生产供给规模仍显不足,未来的调控政策需要努力修正市场通货膨胀的预期。
  参照价格调控政策的国际经验,修正市场通货膨胀的预期,一方面要从宏观货币政策入手改变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对政府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公共资源品等价格领域,应采取“缓涨慎涨”的调控政策;对农产品市场供给增长趋势进行权威分析预测,缓解公众恐慌购买情绪,同时抑制游资借机进行市场炒作的行为。
  总之,鉴于当下国内物价上涨原因的复杂性,综合生产和金融多方面政策措施,修正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才能有效遏制物价上涨态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电子交易助推农产品涨价 2010-11-17
· 涨价,请别打“顺应民意”的旗号 2010-11-17
· 民生问题岂能涨价了事? 2010-11-16
· 涨价未必导致节能 2010-11-16
· 原材料价格上涨助推津城羽绒服棉服掀起涨价潮 2010-11-1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