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组合拳”怎可不打油企
2010-11-17   作者:禾刀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权威人士15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近期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已引起高度关注,有关方面最近将出台政策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组合拳”,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中国证券报》11月16日)
    在物价节节攀升的巨大压力下,依照惯例,行政干预在所难免。表面看来,这个干预措施倾向了民生,但物价上涨往往并非单一产品价格的“基因突变”。极为吊诡的是,不知是媒体报道的无意疏漏,还是国家发改委的本意使然,在这些干预对象中,居然不见石油行业。
    紧缺导致成本上升,又必然向其他产品传导。而越是能源这样的基础性产品,其传导面必定越广,影响也必定越深远,对并不缺专家学者的管理部门,这样的浅显道理应不难懂。而“柴油紧缺势必带来物流成本的上升,这是因为成品油价的上调将最终会传导到农产品、工业品与生活必需品等产品上,这部分产品最终将会以涨价收场。(《中国商报》11月16日)
    从这一视角看,如果不解决石油这类“上游产业”紧缺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单单在末端产品上限价打击,很难说不会造成市场上产品的短缺,毕竟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生意,最终受伤害的依旧是广大消费者。
    尽管此前有石油行业人士信誓旦旦,称此次油荒“有一半以上的因素是拉闸限电”。限电问题确可商榷,也可能给石油供需造成一定压力,但亦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日与两大公司下属分公司因油源问题交涉中得知,这些分公司油库里有油,但不对外批发”,有的则要求与汽油按照一定比例搭售(《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2日)。试问,这与“囤积居奇”有什么两样?
    滑稽的是,几乎每一次“油荒”之时,总见垄断油企“加大生产力度,大力提高产量”的“大局意识”,其情不可谓不感人。然而,纸包不住火。“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原油总需求量约为3.93亿吨,其中全年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量为2.038亿吨。然而,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77亿吨,居世界第二,炼油能力显然已经‘过剩’。而近两年来,中国建成投产和正在建设的炼油能力可达5000余万吨,炼油能力过剩的局面正在‘加剧’”。(《中国经济周刊》11月16日)明明是炼油能力过剩局面正在加剧,油企居然贼喊捉贼地大呼小叫挖潜解救“油荒”,荒唐笑料的背后,是民众与社会经济屡屡被绑架的艰难,这还不谈国家公共财政对油企的巨大补贴。
    只要稍加浏览媒体报道,很多事情根本就无须太多专业知识便可一窥全貌。这表明,我们根本不必在事实认定上一再绕弯弯,浪费公帑与时间。具体到国家发改委对物价的管控问题上,打蛇打七寸,如果对油企导演“油荒”一事置之不理,乃至放之任之,垄断巨头根本不可能主动放弃这些唾手可得的利益。在这方面,公众吃过的苦头还少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多部委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 2010-11-16
· 张平:预计今年物价指数比3略高 2010-11-10
· 多部委酝酿联合出击控制物价上涨 2010-11-08
· 中国不应走高物价的发展道路 2010-11-04
· 北大学者称今年物价水平料4% 2010-10-2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