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我国可能再次出现气荒,为了应该可能出现的供需矛盾,发改委决定再度上调气价,运用价格的杠杆来实现供需平衡。(1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价格杠杆是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经常提到的词汇。从春运的火车票到现在的天然气,这个市场经济常见的调节工具一直在被用作提高价格的基本理由。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价格的升高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供需对比起到调节作用,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消费品更是如此。 我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天然气的过量消费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供需平衡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把天然气真正当作百姓的生活必须品来看的话,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影响价格杠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需求刚性”,也就是说,对于某项消费品而言,无论价格提得多高,消费者都不得不掏腰包购买。天然气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必须品。天然气的价格涨得再高,普通家庭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迅速找到其他的替代品,而专家预言中的“寒冬”如果真的到来的话,这种对天然气的需求会更加具有“刚性”。价格杠杆的作用甚至可能完全失效,不仅难以真正解决“气荒”的问题,更会让普通民众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 民生问题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相关部门所忽视,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但是,许多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似乎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民生无小事”的理念,动则运用涨价的方式来进行市场的调节,却很少考虑到涨价之后带来的生活成本提高会给民众带来多少影响。电力紧张就涨电价,汽油紧张就涨油价,春运客流量上涨就涨票价……这种将涉及民生的问题“一涨了之”,恰恰是有关部门缺少对民众负责的意识的表现。 我们真诚地希望,有关部门在决定涨价之前,能够充分听取一下普通民众的意见,对于必须涨价的生活必须品,应该在涨价的同时充分采取辅助措施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如对贫困人群发放相应的补助等,避免将涨价之痛全部归于普通民众。唯有如此,民生问题也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