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政部网站11月11日提供的消息,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60.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 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全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已毫无悬念,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达到GDP增速的两倍也没有悬念。从财政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并非是依据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增长,而是失去理性的增长。 众所周知,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除2009年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之外(即便如此,增幅也达到11%),其他年份都以GDP增速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 在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将此理解为经济提供的税源比较充足,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财政收入仍然以高于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可就不大好理解了。 而按照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理,如果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增长,那么,就会产生三种可能:一是挤压居民收入,二是挤压企业积累,三是对两者形成共同挤压。这16年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挤压了劳动者的报酬,是将劳动者的报酬转化成了政府的收入,形成了事实上的政府与民众争利。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财政收入,还不包括大量游离于财政之外的各种预算外资金、集资、摊派、赞助等,如果加上这块收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要高出一块。这也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还挤压了企业的生产积累。 更重要的,由于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财力的过度充裕,还推动了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行政效率的不断下降,不规范行政行为的不断增多,从而,对企业和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干扰和影响,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摩擦加大,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正是由于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和企业积累,也直接导致居民应对通货膨胀、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等能力的下降。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出台的各种刺激消费、刺激投资的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效果以及中国经济的现状来看,投资拉动已不能作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手段。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消费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最主要的力量。而要让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就必须改善和优化目前的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强企业的积累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