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为了抑制房价,日前有关部门出台新规定:境外个人只能在境内购买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而境外机构只能在注册城市购买办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据相关人士透露,该规定主要为针对目前大量热钱流入内地楼市,扰乱了现有购房秩序的现象而出台,从源头卡住热钱进入内地的利益诉求。热钱是一股破坏性极大的祸水,确实应该严肃对待,不过,国内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过去反反复复的折腾也没有解决多大问题。如今再一次抛出貌似杀手锏的规定究竟有何效果,是令人怀疑的。而且,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其间的奥妙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早在9月8日,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幅面积54415.3平方米的住宅用地经过多轮竞拍,最后落入港资企业九龙仓之手,而与之对决的几家央企终于败下阵来。最终,此幅地块以48.28亿元成交。与其拍卖底价相比,溢价率高达41%。在媒体惊呼新“地王”诞生的同时,一种观点也在蔓延,即投机性外资推高了内地的房价,应对外资采取抑制控制政策。 央企的财大气粗似乎是妇孺皆知的。在陆家嘴的土地拍卖市场上,央企竟然敌不过九龙仓,除了说明九龙仓的疯狂之外,恐怕说明不了别的。而疯狂与投机是一脉相承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九龙仓抬高了地价,自然也抬高了房价。据说,以土地拍卖价计算,上述土地之商品房的楼板价已达到每平方米35490元。加上建筑成本等其他费用,房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相反,如果没有九龙仓的瞎起哄与叫板,地价不会这么高,建基其上的房价也会矮上一大截。因此,控制外资进入房地产的呼吁掷地有声。 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形成更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土地与建材的局面,从而抬高了地价与建材价格,最终抬高了房价,以致国内民众要面对更高的房价,利益因此受损。结论自然而然就是要抑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这是我们的逻辑。 早在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之前,小规模的外资购房就在许多城市出现了。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不乏外籍人士的身影。随着房地产市场跌宕起伏的,便是我们对待外籍人士购房政策的阴晴变化。房地产市场低迷了,就网开一面,允许外籍人士买房;当房地产市场火爆、房价高涨之时,就限制外籍人士入市购房。这样做看起来是为了抑制过热的市场,让市场降温,让国内的老百姓买到便宜的房子,实际上是帮了老外的忙,让他们低价入市,价高时远离市场。我要是老外,一定要给有关部门送去锦旗,感谢它们恰如其是的提醒与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外们远离房地产风险。 我们之所以如此行事,也是基于以下逻辑:外资购房加重了市场需求的砝码,抬高了房价。国内民众因此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抑制外资购房。 无论是抑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还是控制外籍人士购房,我们的逻辑都是线性的、简单化的,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只看到了负面影响,而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作用。 外籍人士在国内市场购房,在供应一定的条件下,确实会扩大供求缺口,激化供需矛盾,导致房价上涨,以致国内民众为房子要付出更多代价。但是,外籍人士购房直接增加了开发商可支配资源,增强了开发商实力,有助于他们扩大开发规模,增加房屋供给。这反过来有助于抑制房价上涨。如果不允许外籍人士购房,也许一些房屋就会被积压,就会压价销售。这样之下,购房者获得了好处,可开发商损失了利润。一得一失,似乎是从A口袋里挪到B口袋里,没有所谓的净福利损失,但开发商受损之后的供给能力会相形见绌。如上所述,外籍人士购房之举,虽然助推了房价,但增大了开发商的利润。国内民众虽然为了买房会支付较高的代价,但开发商增多的利润会用于增加消费与房地产投资。由此产生的机会将增加民众的收入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由此,先前因购房而多支出的这部分可以称作“损失”的东西将变成后来者的收入与较低的房价。也就是说,前者的“损失”会由后者的“收益”来弥补。由此,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限制外资购房,对当下的购房者是利好,对其他民众是利空;而鼓励外资购房,对当下的购房者是利空,但对不购房者是利好。 限制或不准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会减少市场供给,致使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高企,结果是购房者支出更多,开发商利润更高。允许外资开发房地产,增大了开发商群落,增加了开发商实力,有助于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有利于房价的稳定,购房者由此受惠。而且,外资的加入,打破了国内企业一统江山的局面,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市场竞争格局。这对购房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由此,允许外资担当开发商角色,对购房者是利好,对开发商是利空;相反,不允许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对购房者是利空,对开发商是利好。 总之,外籍人士购房之举抬高了房价只是问题的一面,还有带来利润的另一面;外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抬高了地价也只是事情的一方面,这种进入也会带来许多有利的其他方面。总体上,在一般情况下,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是利大于弊的好事。由此,在对待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问题上,我们要抱有更宏观、更长远、更全面的眼光,而不要就事论事,更不要为了应付一时之需而鼠目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