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GDP陷阱
2010-11-15   作者: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因为经验统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库兹茨首先使用GDP这个概念,所以人称其为“GDP之父”。他在1971年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对GDP要看总量,可是,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如果只看总量,不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也会进入误区。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比一般发达国家多得多,但人均排名却很靠后。
  人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地均”,那就是每平方公里的GDP。土地一般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在提高GDP时,过多地占用土地,这样的GDP也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今天占用土地过多,不但将来吃饭会成问题,而且会把土地搞成二、三产业发展的瓶颈。
  考量GDP除了人均、地均,还有个“天均”,那就是对大气的污染状况。如果说GDP呈算术级数上升,而排碳、排污量呈几何级数提高,那么,这个GDP就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说不定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把提高的那点GDP全部用来治理污染还不够。因此,近几年提倡“绿色GDP”,尽管一时还无法讲得很科学,可是,能把目光转移到“绿色GDP”上来,也是值得称赞的。
  生产要有能源。能源是人的体能的延长和扩张。可是,能源是有限的,在新能源出来之前,再过几十年、上百年作为化石能源的煤和石油就会枯竭。因此,还有个“能源GDP”问题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在考察GDP时还要看分配占GDP的比重。分配占GDP的比重太高,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反之,分配占GDP的比重太低,又会妨碍人民生活的改善。当前中国的问题是分配占GDP的比重太低。生产的目的是生活,忽视了生活,到头来生产也上不去。可怕的是,陷阱之中还有个更难辨认的陷阱,那就是看起来占GDP的比重不算少的分配,大部分由少数人拿去了,多数人却只拿到了一小部分。分配占GDP的比重本来就少,再把其中的大部分让少数人拿去,那就会造成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已是当今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目前在不少人那里有一种严重的“平均厌”。因为“平均提高”了多少多少,对他们没有实际意义。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而言之,只有克服GDP崇拜,跳出GDP陷阱,把公平正义作为道德评价的准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
  转自《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06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甘肃:报刊业务增长跑赢GDP 2010-11-04
· 城市发展不能唯GDP 2010-11-04
· 韩国GDP第三季度较前两个季度明显放慢 2010-10-28
· 新疆前三季度GDP增10.6% 2010-10-27
· GDP增长 缓缓更健康 2010-10-25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观点擂台:“金本位”复辟?·[思想]央行官员经济学家展望十二五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