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当前,可否提高粮价
2010-11-12   作者:李昌平(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认清形势 妥善应对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进行现场解读。周望军的基本观点是:物价上涨的根源是因为粮价上涨。
  周望军解释说:这次涨价的特点跟2004、2007、2008年涨价的原因和品种都有所区别。2004年价格上涨是由于粮食减产,当时的CPI达到了3.9%。2007年是猪肉价格短缺引起的。2008年涨了5.9%,这次的特点主要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如粮食、蔬菜、鸡蛋、食用油、方便面等,实际上根源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粮价是百价之基。肉奶蛋都是由粮食转换的,包括酒也是由粮食做的。
  周望军特别强调:价格虽然上涨了,但是重要物资储备充分,这么多年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物价的经验,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这一点请大家放心。
  笔者认为,周望军副司长“物价上涨的根源是因为粮价上涨”的观点值得商榷。
  历史上几次高通胀都不是粮价上涨引起或推动的。
  1988-1989年的通胀率为18%左右,当时粮价是被绝对管制的,通胀与粮价上涨无关。
  1990年前后,由于低粮价伤害农民,粮食定购价格突然上涨到0.24元/斤,上涨100%多,1990-1993年的物价反而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1993、1994、1995年出现第二次通胀,通胀率分别达到13.1%、24.1%和17.1%,同样不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而是在通胀出现后,粮价相对过低,严重伤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下,1994年下半年才准许粮食价格上涨,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达到高峰0.7元/斤,但1996年却出现了通胀转向通缩的现象。
  2008年的通胀率为5.9%,是在粮价稳定的情况下,食用油和猪肉价格暴涨引发的。2009年粮食价格补涨后,通胀结束。
  由此可见,历史上历次通胀不仅不是粮食价格上涨引起和推动的,反而每次通胀出现后,都是随着粮价补涨而转向稳定。
  今年的通胀,也是在什么都涨了之后(大蒜涨800%,房子涨60%,劳动力涨20%,石油涨25%,种子涨100%,肥料涨20%),粮价才开始上涨的,并且只有粮价涨得最少(10%左右)。
  人所共知,中国的粮价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日本农民生产的稻谷,日本政府以每斤12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而我们收购农民的稻谷价格在1元钱左右;相对于“种房子”,“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太少了,百分之一都不到;最近25年,一般公务员工资上涨了60倍左右,农资的价格涨了20倍以上,而粮食价格只上涨了6倍左右。
  如此,再认为“物价上涨的根源是因为粮价上涨”,恐怕说不过去。
  周望军副司长所说的“这么多年国家也积累了丰富调控物价的经验”。而过去的经验,其核心恰恰就是压低粮价,这样一来,岂不是向农民转嫁通胀风险?
  在笔者看来,长期依靠压低粮食价格向广大农民转嫁通胀风险的做法,是中国经济深层矛盾的根源。譬如:农民收入低、农民工工资低、内需不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中国生产物质他国生产票子、经济自主性受制于外部市场约束、贸易摩擦不断、进出口定价权丧失等等,一定程度上,与持久压低粮价相关。
  农民是我国的大多数,如果长期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应对通胀或经济危机,其结果恐怕是民弱国虚!
  当前正确应对通胀的办法不是打压粮价,而是让2011年的粮食定购价在2010年基础上,有大幅提高(即使明年粮食定购价提高50%,粮价和其他商品的比价也是最低的),以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如果粮食出现抢购和非正常涨价,政府应该大胆把充足的储备大规模低价投放市场。
  我相信这样做了,当下市场供给大幅增加,加上2011年必定是农产品大幅增长之年,各种投机资金立马放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炒作,粮价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立马就会恢复正常。这样做既没有伤害农民,也为农产品增长和物价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也为增加农民和农民工工资、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俄延长谷物"禁出令"加剧粮价涨势 2010-10-25
· 粮价上涨 是喜是忧? 2010-09-03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粮价上涨 是喜是忧 2010-09-03
· 世界粮价波动 中国再显从容 2010-09-03
· 粮价飙升对中国粮价的影响 2010-08-2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观点擂台:“金本位”复辟?·[思想]央行官员经济学家展望十二五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