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表示,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比3要稍微高一点。这是国家部委有关负责人第一次表态认为今年物价会超过3。由于中国今年的CPI控制目标锁定为3%,尽管很多高层官员在不同场合流露出压力巨大的意思,但同时却也无一例外地强调对实现目标有信心。由此,张平主任的此番表示,注定引发想像空间。 关于今年的CPI能否实现3%的预定目标,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中国社科院早在6月份发布的金融蓝皮书就预测,今年CPI可能超过3%。而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1月2日表示,今年能将CPI控制在3%左右,肯定不会超过3.5%。姚总经济师的用词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弹性,他认为,“2.5%—3.5%都是3%左右”。姚景源总经济师的说法没有什么错误,但即便不去死抠字眼,他的判断给人的印象也明显是要超过3%。 其实,今年CPI超3几乎已成共识。经济观察报发起的经济学人调查显示,近七成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年CPI会超过3%的警戒线,达到3%—4%的区间。在9月份的CPI达到3.6%,创23个月来新高之后,10月份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将在本周四发布。不出意外的话,10月份CPI不仅将再创新高,即便破“4”也不会令人惊讶。华尔街日报公布的对花旗银行等机构的12位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10月份CPI的预期中值在4%。而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9日更是认为,今年CPI控制在5%以下就不错。 虽然具体的数据测算有差异,但我们认为,在通胀已经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情况下,对CPI的认识,当下尤其需要以理性、务实的态度看待。与其以缺乏依据支撑的再三重申信心死死抱定年初的目标,不如以理性、务实、平和的心态,逐步向市场释放预期风险。就此而言,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关于今年全年CPI有可能超3的首次官方表态,其意义不在于再次强化了通胀的压力,而是以“毛毛雨”让市场预期中的重压得以软着陆。 当前通胀的压力不言自明,其之于市场、之于民生,早已不是那些枯燥的数字所能涵盖。发改委日前公布的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36个大中城市10月份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数据显示,在监测的31个产品中,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有关官员日前也证实,多部委正在联合制定相关价格调控措施。这一切均表明,通胀并不因有信心予以控制就放缓脚步。除了重申信心,我们目前应该强调的是,要有在不短的时间内应对通胀的理性心理。 美国正在实行二次量化宽松,其对我国的输入性通胀无法回避,相关政策于即将召开的G20会议上,很可能成为争议的焦点。而我国目前国内的流动性并未得到有效收紧,多种因素叠加,共同促成了当前通胀的严峻态势。可以说,我们目前遭遇的通胀,一定意义上难以避免。在此形势下,除了用多种手段调控物价、控制通胀之外,正确认识现实,将真实情况向社会公众作出及时、客观、理性的说明,理应是重要的应对通胀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