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发生小额贷款机构强制回收贷款甚至“恶性骚扰”借款人的事件。媒体称,部分地区小额贷款机构盲目扩张,为争夺市场而恶性放贷,造成客户负债过度,超出其还款能力,最终家破人亡。事件虽然只是个案,但它说明,背离社会福利目标而以纯粹商业目的来经营小额贷款,是行不通的。 小额贷款一直被视为扶贫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创立。当贫困群体的贷款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时,小额贷款机构能够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个体经营者和低收入的小企业家提供短期小额信贷、储蓄等金融服务,借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或获得创业资金,最终实现脱贫。这种模式随后迅速推广到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 印度中央银行的统计显示,大约4亿印度人得不到正规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机构能提供比高利贷利率低但比银行利率高的贷款,受到印度底层民众的欢迎。安得拉邦是印度小额贷款业的风向标,印度大约30%的小额贷款都在这里发放,同时该邦还有印度最大的小额贷款机构。 近年来,印度小额贷款业迅速膨胀。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9年,印度小额贷款总额从2.52亿美元增加到25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印度登记有超过3000家小额贷款机构,贷款总额近50亿美元,借款客户达2800万人,较去年增长了105%。这些机构的净资产回报率也由2008年的5.1%上升至2009年的18.3%。 如此高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国际热钱及私人资本,使得小额贷款这项以扶贫为宗旨的非营利性行业颇有变成私人资本主导的高回报行业的趋势。首先,原本低利率是小额贷款的特色,但由于经营成本高,同时贷款机构资金多来自金融市场,资金成本也高,加上牟利动机,使得小额贷款利率偏高,从25%到100%不等,客户普遍负担较重。其次,行业的高增长使许多小额贷款机构忽视了适当的风险控制,同时也没有采取措施来限制多重贷款行为。再次,小额贷款机构纷纷上市,当有的机构股价暴涨而使得投资者满载而归时,小额贷款客户的生活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这种反差更加刺激了社会神经,引发一些恶性事件,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小额贷款是否是解决贫困问题的良药。 小额贷款的盲目扩张和过度商业化态势,引起有关方面警惕。印度各界也在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控制,促进小额贷款健康发展。首先,过高的利率虽然可以保证小额贷款机构短期的盈利,但与该行业的社会福利目标有所违背,因此,小额贷款机构应当努力采取措施降低成本,降低利率。其次,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对小额贷款机构适度监管,不可过于审慎,也不可放任自流。最后,小额贷款不是消除贫困的唯一良药,而应当辅以其他社会经济措施,多层面开展扶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