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公布10月份宏观数据了。人们预计10月份CPI将超过4%,因此,自然而然地判断央行很快就会进行第二次加息。我以为,第二次加息或许没有这么快到来。 这要从本轮通胀的形成和演变来看。本轮通胀,初步是由大宗商品反转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的农产品供给下降造成的。自然灾害也有周期性,一轮灾害到来后,往往要持续数年。如果本轮自然灾害周期得到确认,明后两年,主要农产品还将减产,农产品价格还将上涨。而工业类大宗商品反转,频频上摸或超越历史高点,主要原因是全球性货币泛滥。 从通胀的格局来看,本来是新兴经济体通胀、欧美等通缩,随着美国启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欧美也将通胀,至少是滞胀,全球性通胀由此形成。如果是国内因素造成的通胀,我们可以运用加息等货币工具去治理,但全球性通胀,需要全球共同来努力,仅中国一家去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或者说,中国独自解决不了。这实际上正是一些官员和经济学家声称对通胀高度容忍的原因。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启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其国内的一定的通胀,这会给新兴经济体制造资产泡沫。如果二次量化宽松政策效果不明显,美国还将启动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届时,资产泡沫带来的全球性通胀将加剧。 我们独自解决不了,不等于就放松对通胀的控制。在高度容忍、以时间换空间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毕竟不能造成社会大问题。 措施的首选应该不是加息,理由很简单。既然美国等不配合我们治理通胀,如果我们启动加息周期,不仅难以起到好的治理效果,还会加剧热钱的流入,推升通胀预期,以及增加地方政府和实体经济的负担。相信这一点管理层是看得很清楚的,因此,我判断央行会在加息问题上慎之又慎。 历史上,我国治理通胀时往往使用较多的行政手段。实际上,最近的行政调控措施还是蛮多的。如今天郑州商品交易所暂停PTA期货交易。在这之前,3家期货交易所已纷纷上调涨幅较大品种的保证金,中金所和上期所还出台了打击期货价格操纵的行政措施。发改委也联合多部门调控棉花等商品价格。房地产调控措施一而再地出台,也有着调控通胀方面的因素。我以为,行政调控仍是这次遏制通胀的主要手段,目前出台的措施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更严厉的行政调控措施出台。例如直接对商品限价。 与此同时,允许人民币更大幅度的升值,将是应对通胀的又一重要手段。综合来看,人民币升值或是最优选择。从德国的经验来看,主动性地货币升值,既能保持较低的通胀率,也能更稳定产出水平。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后,马克汇率开始浮动,在1980年前完成了升值的主要过程,并较好地控制了升值速度。在汇率升值过程中,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稳定马克汇率,联邦银行格外重视根据生产能力的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的变化来考虑基础货币的增长率。1970-1985年,联邦德国基础货币、M1、M2和M3等四个货币指标的增长率均与GNP的增长率相差无几,保持了适度比例。由于重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率,联邦银行能够根据经济的景气程度掌握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贷规模,以此调控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 升值和加息具有替代性,又能平缓美国等欧美国家的责难。因此,我们很可能借鉴德国的做法,在主动性地让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的同时,更多地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收缩货币来调控通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