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曾经有过非常可靠之锚。否则,这么一个国家的国别货币,怎么有资格成为全球的结算货币与储备货币?按照上文提到的观点——汇率问题的要害是货币准则——假如美元自己没有可靠的锚,它又凭什么充当其他国家货币之锚?历史上最可靠的美元之锚,是黄金与白银。179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铸币法案》规定:每一个美元(Dollar)等于371.25格令纯银,或24.75格令纯金(格令是英美制重量单位,每格令等于0.0648克)。法案还规定:任何个人或群体都可以把金块银块送到铸币厂铸成美元硬币,铸币厂
“应对送来的”金块银块进行检测,“一经接受,应尽快铸成硬币,并免收加工费用”。这就是“自由铸币”的由来。不过,铸币厂必须按法定的金银比例(15:1)铸造美元。很明白,美元来到世上的时候,是响当当的以金银为本位的货币。 美元铸币响当当地可靠,缺点是不那么方便。纸币应运而生。不过,到1934年之前,除了因应战争而发生的偶然例外,美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主要是“金币券(Gold
Certificates)”和“银币券(Silver
Certificates)”,都是以黄金或白银为储备的纸币。最早美国政府要“发行”金币券,必须在库房保有等值的金币,并承诺存款人随时可按票面值来兑换。这差不多就是奥地利学派认为最理想的货币——存款人把贵金属存入政府库房
(民间钱庄亦无不可),得到一张“仓库存单”,然后在百分之百储备制的条件下凭单交易。横竖甲要买乙的货物,就用自己仓库存单里的金币给付,按数划到乙的仓库存单里就结了。此制之下,政府和银行都不能“创造”货币,因为货币发行者不过是代客保管金币,并提供兑付金币或互相划款的服务而已。 1882年后的美国金币券有了一点变化。我在网上看过照片,美国金币券上开始印有
“In Gold Coin Payableto the Beareron
Demand”的字样,意思是“向持票人兑付金币”。注意了:不再是惟有“存金币者(Depositor)”才有权兑换金币,而是任何“持票人(Bear-er)”都有权凭票兑换金币。这当然方便了交易,因为人们买货物时不一定要去货币仓库划转所存金币,而是可以直接把金币券付给下家,由下家——持票人——去划存单或兑金币;下家也可以省却这道麻烦,把金币券付给下下家。金币券因此流通起来,只要所有持票人确信总可以按票面值换得等值黄金,以票子完成交易总比用响当当的金币方便。于是,金币券和银币券就越来越像“现代纸币”。特别是1913年联邦储备银行成立以后,“国家信用”保证向持票人兑付黄金白银,统一的绿背美钞大行其道。 那个时代,美元本身的含金量就是货币之锚。由金币券和银币券构成的纸币,不过是政府和银行依凭储备的金币银币开出的“借据”。由于存款人或持票人分分秒秒可以凭票兑换贵金属,这些纸币也等于以黄金白银为锚。抛开金银复本位制的困扰,那时的美元是19世纪以来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美元、英镑的含金量稳定,它们之间的汇率就固定。可以说美元以英镑为锚,也可以说英镑以美元为锚,其实它们皆以黄金为锚。 大变化发生在1933年,美国在这一年废除了美元的金本位。背景是一连串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国际金本位,因为黄金的物理属性并不能抵挡参战各国政府通过膨胀货币来膨胀财政的冲动,所以碍手碍脚的金本位不再合乎时宜。美国没有卷入战争,却因此成为欧洲黄金避险的安全地带,大量的黄金流入讽刺性地造成美国的高通胀,以及接踵而来严重的通缩。一番手忙脚乱的调控之后,终于把正在全球崛起的美国拖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为摆脱困境,1933年4月美国宣布黄金管制,不准黄金出口,强制美国人上缴黄金、换回美钞,并禁止公众在国内拥谢平鸹虼庸夤郝蚧平稹1934年1月,美国通过的《黄金储备法》将美元贬值40%,确立了1盎司黄金35美元的新法定价格。 至此,美国不再用黄金铸币,金币券也派不上用场。“法币”时代来临。美元成了货真价实的纸币,票面上不再印有持票人可以凭票兑换黄金的严肃承诺,仅仅保留了“本法定货币可用于支付一切公私债务
(This note is legaltender for all debts,public and
private)”的字样。惟一藕断丝连之处,是美元钞票还守着一个法定的黄金市价。问题是,此时美国的黄金市场上早已空无一人,因为美国人民再不能合法地拥有、买卖黄金!美元之锚开始质变。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不过是把上述“以法定黄金市价为锚”的美元推向了世界。是的,“美元以平价挂黄金、各国货币以固定汇率挂美元”的布雷顿体系,只不过看起来还像金本位而已。区别在于,古典金本位直接以普通公众可以持有、交易的贵金属为锚,而“金汇兑本位”下的美元,却以政府按法定市价汇兑黄金的承诺为锚。美国政府能一诺千金吗?至少当时44个缔约国的代表相信万无一失。这也难怪,当时的美国已超过英、德、法三国经济之和,成为全球大哥大。加上不再为各国货币充当币值稳定之锚的黄金,大量流入不受世界大战拖累的美国,使美国拥有的货币黄金总量相当于西方世界的3/4。更可圈可点的是,山姆大叔内外有别,在禁止本国公民持有黄金的同时,却答应持有美元储备的各国央行,可按1盎司35美元的黄金平价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美国的承诺一时无懈可击,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顺利运转。它不但看起来像古典金本位一样可靠,而且还格外便宜,因为印制美钞的成本与维系金币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供应国,美国得到的好处可不单单像有人估计的那样,只是每年获取一笔铸币税而已,更大的“好处”,是美国可以凭藉美元的货币幻觉,超过黄金储备增长的幅度发行美元。上世纪50年代以降,美国打了朝鲜战争又打越南战争,在充当世界宪兵的同时还要在国内搞
“伟大社会”,哪样不是靠了财政赤字?巨额财赤超过了其收税的能力,还不是靠超发美元,以便让全球储备美元的国家“分享”美国债务? 这就埋下了布雷顿体系崩溃的种子。毕竟瞒天不能过海。美国承诺兑付黄金又大手超发美元,总有国家率先警觉、率先行动。数据说,战后美国拥有250亿美元的黄金存量,但从50年代起,由于欧洲国家不断向美国兑黄金,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按承诺的黄金平价计,美国的黄金存量从7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但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还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台戏怎么唱?山姆大叔使出浑身解数对欧洲施压,不让他们来兑现黄金。别人好办,偏偏法国的戴高乐总统不买账,在他那位奥地利经济学派出身的顾问、古典金本位制经济学家雅克·吕夫的推动下,法国带头要美国履约。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国关闭黄金窗口,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寿终正寝。 至此,美元不但脱开了黄金之锚,也脱开了“承诺的黄金平价”之锚,真正变成“法定不可兑现货币(fiatmoney)”。不要以为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货币新纪元——这种不以黄金和商品为本位的法币,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这种货币命悬一剑,完全取决于操控印钞机的货币当局能不能维系币值的稳定。因为各种压力办不到的,多少在历史上光鲜登场的法币,在把所有持币人和整个经济洗劫一番之后,自己也难逃“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命运。于是,离不开交易的社会只好重新向贵金属或商品本位的货币回归,重建货币秩序。这就是货币史,美元也不例外。1970年代彻底脱开黄金之锚的纸币美元,超速通胀,把美国和世界经济搅得一团乱麻。倘若不是出了一个敢负责任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先生(PaulVolker)在1979年后下痛手治通胀,美元怕是早就玩儿玩了。即便如此,根据当下的黄金市价
(每盎司1200美元)看,“以央行货币政策为锚”的美元制度究竟能不能经得起“生存检验”,还真的不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以上记述的,不过都是入门的常识。我不明白固定汇率论者的地方,是他们至今热忱推荐的救世方案——用固定汇率把各国或各货币区的货币与美元结成牢不可破的整体——究竟指的是什么时代的美元?是古典金本位制下的美元,还是1945年后“承诺以黄金平价兑付”的美元,抑或是布雷顿体系完全崩盘、以可遇不可求的负责任的央行行长为
“锚”的美元?我也不明白,不少专家和意见领袖在回应日本、美国政客“要人民币升值压力”时,为什么会把“人民币对美元绝不升值”作为人民币的最佳出路?让人民币死挂美元,不正是要人民币死死地以美元为锚吗?当今美元自己尚无可靠之锚,怎么有资格充当人民币之锚呢?我最不明白的地方,是人们真的找不到更合乎经济逻辑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总比别人更热爱中国的伟大情怀吗?-
(此为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十二;本文首先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