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世界粮食作物基因多样性正面临气候变化等威胁,如果不加强保护,许多粮农作物的优质基因将从人类的生活中永远消失。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间,全球粮食作物多样性已经损失了75%。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预计到2055年,全球花生、土豆和豆类等重要粮食作物将失去22%的野生近缘植物。保持粮农作物的基因多样性是实现全球农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这些基因多样性的应用,更是解决全球性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说作物多样性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呢?因为不同粮农作物携带了不同特性的“基因秘密”,这些“基因秘密”不仅让我们的“盘中餐”包含了丰富的味道和营养,还对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比如某些植物本身就拥有抗高温、抗干旱、抗盐化、抗洪涝和抗病虫害的优质基因。如果我们将携带这些优质基因的不同品种的农作物以种质资源的形式保存、归档、研究,并在需要时加以利用,就可以培育出抗自然灾害,快速生长或高产的粮食作物。此外,作物的野生近缘物种更是作物改良和培育高产优质农作物的基础。例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在海南发现的野生稻不育株和栽培种杂交,成功实现杂交制种,即是对近缘野生植物遗传资源运用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实践。 放眼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还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到2025年需要翻一番,但全球的耕地面积不会改变,而且水资源和其他相关投入可能有所减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加强对粮食作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为保持作物基因多样性,世界上共建立了约1750个作物基因库,收集了740万份基因样本。这些作物基因库,因其保存了丰富的基因资源,被称为“基因银行”。在基因银行中,各类种子被分别储存在密封的空间里,零下10至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和有限的氧气供给延缓种子的新陈代谢和老化过程,从而使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发芽能力,比如豌豆的发芽能力能维持20至30年,向日葵和一些谷物类可以保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说起基因银行,人们不由想起挪威那座神秘的“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也叫“世界末日种子库”)。这座被称为“植物诺亚方舟”的种子库,储存着世界各地收藏的不同种子的安全复制品,如果某类种子因为地区性或全球性灾难而消失,就可以从中复制并重新种植。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极圈内,其永久冻土为种子贮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一些国际性基因银行外,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家级基因银行,为全球粮农作物多样性做出了卓越贡献。 每粒小小的种子都可能为人类粮食安全起到无法估量的促进作用。带着对那些来不及保存就已经绝迹的植物的惋惜,我们只有尽一切所能,保护、保存和利用每一种植物基因资源,粮农作物才可能实现惠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