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首先要免受权力的伤害
2010-11-09   作者:刘义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曾被称作“无冕之王”,但近年来,“记者维权”这个词汇却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有记者采访时被扣留了、采访设备被抢被砸了,采访后被打击报复了、被网上通缉了……11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新闻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也坦言,记者维权仍有一定难度。
  记者需要维权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03年,中国记协维权委就曾对九个省区市的16个城市进行了调研,在收回的各级媒体共1476名记者的问卷中,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记者在新闻采访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阻挠。
  今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接受采访时说,舆论监督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少的力量,一定要维护记者合法采访的权益;否则,社会正义就无法维护。
  悲哀的是,记者在采访时,不仅常常遭遇私人暴力,也屡屡遭受公权暴力的伤害。诚如《经济观察报》声明所言,作为公众公司,凯恩股份负有准确、完整和充分信息披露的义务,公众享有知情权,媒体有合法正当的舆论监督权力。然而,仇子明还是被遂昌警方以“损害公司商业信誉罪”网上通缉。伊春空难,举世关注,在光天化日之下,记者也会接二连三地被扣留,当事警察竟还声称“抓的就是记者”。相较于私人暴力而言,公权暴力对记者的伤害无疑更大;维护记者权利,首先要保障记者免受权力的侵害。 
  “哪个让你直播的?”这是南京“7·28”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当地一电视台在对事故现场进行直播时,一个中年官员向摄像机方向跑过来对记者的质问。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叶皓撰文说,突发事件处置暴露了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其实,对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政府官员是了然于胸的,但是由于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羁绊,一些官员却往往会将媒体的作用抛诸脑后,生怕媒体影响了地方形象和自己的政绩。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官员们往往会采取鸵鸟政策,或者滥用权力封杀媒体甚至随意抓捕记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记者一线调查:四国ATM机跨行收费 2010-07-30
· 6家记者称遭紫金矿业公关 有杂志社称获6万汇款 2010-07-26
· [记者连线]高温炙烤北半球 2010-07-23
· 记者调查:紫金矿业管理团队官方色彩甚浓 2010-07-19
· 一个记者的手记:南海巡航执法十日行 2010-06-03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观点擂台:谁是“柴油荒”的祸首?·[思想]陈晓彬:货币战未必真打起来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