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坚持”:发展方式转变的明确路径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11-08   作者:曹新(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加紧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进入新世纪后,国际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而新世纪初期前二十年更为关键。这一时期是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最明显的时期,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将加快发展,国际经济结构将加速重组和升级,经济全球化将加剧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许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夺市场,提高本国的竞争地位,正以推动本国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过渡为主攻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并采取断然措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施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热潮正在全球展开。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加紧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出现了需求结构新的剧烈变动,高档次产品需求猛增,低档次产品需求急速下跌,且出现供给相对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经济结构中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技术结构滞后与外部竞争加剧的矛盾,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缺陷等,已日趋明显和尖锐。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使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出现了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强化的新趋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关头,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既要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不合理的问题,又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供求关系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国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趋势,进行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的结构调整。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加快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高度上全面调整供需、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够支撑今后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迎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是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然而,中国要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能不面临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我国虽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科技进步发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仍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虽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倍和8倍,而我国仅为7%,致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而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首先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决定企业竞争力最根本的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竞争力就失去了内涵的载体,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因此,“十二五”时期,要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中国虽然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挑战。中国将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通过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的经济增长来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社会公平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努力构建经济、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节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但是,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今,这种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估算,2001—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2%,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12.28%,总量从27亿吨提高到70亿吨,其累计排放量为415亿吨。煤炭的大量消费,对大气、水体、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十分严重。中国温室气体中85%的二氧化碳(CO2)、大气污染中80%的二氧化硫SO2、67%的氮氧化合物(NOx)都来自煤炭的燃烧。二氧化碳(CO2)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二氧化硫SO2导致酸雨,氮氧化合物NOx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在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2005—2010年中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来实现。据测算,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也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这说明中国单位产出消耗过高,经济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
  由此可见,中国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中国正面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压力及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只有攻坚克难,才能取胜;停滞不前,没有出路;回头倒退,死路一条。改革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的必要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改革旧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促稳定,以改革促和谐。必须坚持改革方向,增强改革动力,推进改革深化,统筹改革全局,协调改革利益,共享改革成果。
  对外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体制改革为对外开放创造条件,对外开放促进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与国际经济接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搞活经济,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深化改革,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职能要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基点,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转变发展方式是更深刻的变革 2010-10-19
· 从宏观视角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10-19
· “十二五”将以结构调整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10-19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10-10-14
· 专家:制造企业服务化是重要发展方向 2010-10-1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李东燕:中国定位国际组织新角色·[思想]王长江:防止改革“碎片化”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