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合作,北京的龙头地位、老大地位固然无可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可以因此被边缘化,只能当“绿叶”陪衬。 在日前举行的“2010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北京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北京地铁向河北延伸的规划方案已经完成。根据规划,第一期2015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561公里,第二期向河北延伸1100公里地铁,目前,第二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相关人士还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要着力解决与周边城市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京津冀区域协作提出已有很多年了,这些年三地也不乏一些实质性的具体合作举措,比如,北京对上游河北的生态补偿,京津对河北的政策性扶贫等等。然而,正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分析的那样,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合作还不尽如人意。在三地均已取得共识的情况下,为什么经济合作还会不尽如人意?在我看来,根源还在于此前的区域规划并没有完全照顾到各方利益。 确切地说,在以往的京津冀合作框架中,过于强调首都北京的首位功能,河北乃至天津的一些利益诉求是被忽略的。早在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这个规划只将河北的7个城市纳入进来,即“2+7模式”,北京、天津加上河北与京津关联度较高的廊坊等7个市,其间甚至将河北省会石家庄都排除在外。可以想见,这样一种模式是不可能走太远的。 这种思路实际上由来已久。再往前追溯,2002年,由吴良镛先生主持、国内多学科100多位学者倾力完成的《京津冀北城乡发展规划研究》由建设部主持审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这个被称为“大北京规划”的方案,由于习惯性地体现了对北京的倾向性,天津与河北似乎并不积极。 既然是京津冀三地区域合作,三地的地位就应该尽可能平等。以河北而言,值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显然不可能仅仅止步于“京津后花园”这样的市场经济定位,河北希望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京津冀“一体化”决不是“一统化”,而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特色,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有消息说,这一次,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可能要重编,河北省全部都将被纳进规划。这样的修正,应该是对河北省在这一区域合作中平等地位的承认。有平等才能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才能形成进一步的紧密合作。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合作,北京的龙头地位、老大地位固然无可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可以因此被边缘化,只能当“绿叶”陪衬。 总之,要想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区域,当务之急是协调解决好三地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形成相关各方共赢的局面,而不是大城市一极独大的“极化效应”。像眼下的北京地铁延伸到河北,以及010区号在河北省涿州、香河等13个临近北京的县(市、区)普及,这些具体的作为所产生的效果却可能是革命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