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船税”说开去
2010-11-08   作者:曲哲涵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连日来,新的车船税法(草案)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政策按汽车排量分梯度征税,体现了鼓励节能减排的导向。虽然部分消费者的车船税赋会为此增加,却也有很多人流露出理解和支持。
  而由“车船税”生发出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在于,很多人交了“使用税”,却无法畅快地享有“使用权”。
  比如,从奥运至今,北京为缓解交通拥堵采取了按汽车尾号限行的政策。一些原本有车的家庭,为消除“限号”影响不得不再买一辆车。可限号后交通拥堵问题有增无减。无论对自家的车,还是对公共的路,“使用权”都不到位、不充分。
  税收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来提供公共产品,改善民生。这些年国家投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资金不算少。就拿北京来说,地铁新线路一条接一条,连胡同里的大爷大妈都知道地铁造价每公里至少1亿元,政府为解决出行难花了多大力气,老百姓心里有数。
  只是,财政投入连年增加,许多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却不见显著提高,毛病出在哪儿?
  ——有管理粗放的原因。就拿交通来说,公交车每5分钟发一班,高峰时满满当当,低谷时空空荡荡。若不根据客流动态一味密集发车,不仅费油、费人力,增加公交公司的成本,还占车道,加大尾气排放,有损行人的“公共产品使用权”。再如红绿灯、单行线的设置,也得因地制宜、灵活调控。对老大难的十字路口,对屡禁不止的乱停车等,管理者不该总是束手无策。让公共服务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使之科学一些、精细一些、人性化一些,那么,用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效率将大大提高。
  ——有财力投放失衡的原因。当“城市病”日益加重,扩大财政投入既不堪重负,也无法对症下药。城市再大,毕竟不能无限大。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谁都无法突破,公共设施的容量总有上限,大城市人满为患。此外,公共财政资源理应让尽量多的公民受益,目前以举国之力发展若干大城市的做法,并不符合公共财政均等化的原则。如能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财权,将更多财力用于发展中、小、卫星城市,不仅能让百姓在家乡安居乐业,也可帮助负担沉重的大城市喘口气儿。
  ——还有公共服务垄断的原因。不少北京人还记得十来年前的私营小公共吧,线路灵活,就近停车,十分方便。不知是管理难度太大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小公共一夜之间全被取缔。事实上,如果管理到位,这些小而活的“私营车”,对调剂现在公交峰、谷的两难境地,应该很有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了公共服务购买制度,并逐步成为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的一种主流模式。实践证明,打破传统上由政府垄断供应服务的模式,让私人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将市场机制和竞争压力带入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还能从根本上遏制公共服务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的问题。
  专家说车船税只是个小税种。可在咱老百姓看来,它背后要做的大文章可真不少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车船税如何征? 2010-11-05
· 质疑车船税调高的底气何在? 2010-11-05
· 私车沦为唐僧肉 车船税改革应重来 2010-11-05
· 小小车船税为何引得民意跳脚 2010-11-05
· 车船税法草案不如推倒重来 2010-11-0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谢国忠:量化宽松是通向地狱之路·[思想]陈清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